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2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要在全国“遍地开花”


  日前,国家安监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大力推广江苏省淮安市的经验,在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

  经济和安全“一上一下”

  据统计,2000至2008年,江苏省淮安市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三个指标,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5.4%、20.2%和26.6%。而在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同时,淮安市安全生产工作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2000年以来,淮安市事故起数平均每年下降15.4%,死亡人数平均每年下降8.0%。2008年市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与上年相比下降0.13,2009年1-9月份全市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1.1%和16.4%。而之所以出现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一上一下”两个不同方向辐射的曲线,首先得益于“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的广泛推行。

  所谓“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是一个方法和三种机制的集成。一个方法,即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法。运用现代安全管理的理论、方法,对生产(工作)场所、作业岗位的危险源(点)、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自下而上的排查、辨识、评价分级、建档立卡,建立监督控制体系,强化群众性劳动保护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三种机制,即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动态管理机制、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持续改进机制、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系统评价机制。这一体系夯实了安全生产的管理基础,搭建了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平台,有效督促了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的治理,降低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初步形成了企业职业安全卫生工作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机制,实现了企业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持续改进。

  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作为安全生产的主体,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如何使企业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为企业强化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的工作范式。

  “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以企业为单位,确立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点,对本企业所存在的事故和职业危害的风险源(点)进行全面排查、评估,根据风险程度,划分为A级(厂级)、B级(车间级)、C(班组级)三个等级,实行分类、分级监控。如淮安船闸管理所,将直接影响船闸安全畅通、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较大的一、二、三号船闸上、下游闸首、发电机房等10个点确定为A级监控点,将航政厅等3个点确定为B级监控点,职工食堂等2个点确定为C级监控点,每个监控点均用牌匾、卡片、图文标明监控点的名称、级别、易发事故因素、监控内容和监控方法、考核标准和周期,明确监控责任人;建立起企业、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监控网络,对事故和职业危害风险源(点)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节点、全过程、全方位的实时和动态监控,确保不留死角和盲区;在日常管理中,建立事故和职业危害应急预案,认真落实全员培训和持证上岗,提高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岗位监控能力;采取激励机制,对在监控过程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避免事故发生的职工给予奖励。为此,淮安市政府办还下发了《淮安市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明确了对事故隐患及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的范围和相关程序,对于经查证属实的,奖励200到5000元。而在实际工作中,随着形势的变化,通过持续改进机制和定期评价诊断机制,使监控管理力度能够随时跟上实际工作发展水平,促进安全生产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这一系列措施实现了从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风险源的辨识、评估、确定、监控,到安全隐患的发现、整改、再到安全环境的评估评价、持续改进这一全过程闭环式管理,提高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也使企业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落到了实处。

  发挥群众主人翁作用

  分析显示,许多伤害性事故,绝大多数是由于企业职工的违规违章操作造成的。因此,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关键就是把企业职工全面发动起来,使安全生产工作成为全员工作,把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传导到每个岗位、每个职工。

  而通过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把对安全隐患风险源(点)的监控责任落实到班组、职工,由企业“一双眼”监控转变为职工“千百双眼”监控。广大职工群众也由生产安全的受益者,同时成为安全生产的责任者、实践者,成为安全生产的主人翁,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转变,由被动监督向自我实施转变,实现了安全隐患的群防群控、生产安全的共建共享。    (李  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