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迈出的一小步,预示着全国农村合作金融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步。
近日,张家港农商行青岛即墨支行正式开业。这是该行继在江苏省内通州、宿豫开设异地支行,实现跨区域经营之后,开设的首家跨省异地支行。
张家港农商行是继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去年在新疆喀什设立支行后,又一家尝试跨省设立支行的农商行,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国范围内跨区域发展的步伐或将进一步加快。
跨区域经营风生水起
张家港农商行作为全国首批由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的农村商业银行之一,在全国农村合作金融系统素有“行业标杆”的美称,各项核心经营指标跻身国内一流商业银行之列。然而资产业务被限制在当地范围内,使得张家港农商行近年来在业务规模扩张方面备受制约:一方面,虽然当地县域经济相当发达,但毕竟经济总量有限;另一方面,当地繁荣的县域经济吸引着众多商业银行的介入,导致当地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突破发展的“天花板”,成为摆在张家港农商行面前的一道棘手难题。
这种业务扩张受地域限制的情况,不仅出现在张家港农商行身上,包括常熟农商行在内的其他资金实力雄厚、谋求长远发展的苏南农商行兵团也为此颇为苦恼。寻求更大的表演舞台,成为这些志在做大做强的明星金融机构们共同的诉求。
寄望获得更大舞台的苏南农商行,终于盼来了政策福音。2008年6月27日,银监会颁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放开了此前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的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实现跨区域发展。
获得了期盼已久的“通行证”,谋划跨区域经营已久的张家港、常熟农商行迅速反应。2008年12月25日,常熟农商行海门支行、张家港农商行通州支行双双开业。在江苏银监局的推动下,苏南8家农商行组团到苏北跨区设立异地支行,也成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历程中一道独特的景观。
此次张家港农商行跨省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探索,也再次成为行业榜样。包括常熟农商行、寿光农商行、洪都农商行以及刚刚成立的广州农商行都在筹划跨省设立分支机构,一股农商行全国“跑马圈地”的潮流已经在酝酿之中。
“跨区秀”背后的政策推手
毫无疑问,农商行实现跨区域经营是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资源自由流动、配置的结果。
然而我们发现来自地方政府以及监管部门的推动,是促成农商行大胆探索跨区域设立异地支行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全国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内,不乏资金实力与张家港、常熟等苏南农商行相当的合作金融机构,但此类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大胆探索总是能够首先出现在江苏,这与该省地方政府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鼓励和推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去年6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的出台为农商行日后跨区域经营铺平政策道路,江苏银监局迅速反应,局长于学军亲自带队,奔赴苏北地区的徐州、宿迁、淮安开展了金融服务“三农”的调研。调研发现,一方面苏北地区金融市场竞争主体缺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独家经营是制约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高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苏南农商行资金充裕,却苦于资产业务受地域限制,存贷比一般只有50%至60%。苏南与苏北金融资源配置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苏南农商行组团到苏北设立支行,是一个多赢的格局,不仅破解了苏南农商行的发展瓶颈,更重要的是化解了苏北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主体单一的问题,解决当地农村金融服务不充分的问题。
于是,江苏银监局主动引导苏南8家农商行组团到苏北跨区设立异地支行,每家农商行在县一级设立1家支行,并在其他重点乡镇设立5—6家网点。而在今年3月份江苏省财政厅出台的《关于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中,则以“财政补贴”方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农村增设分支机构或网点:苏北地区补助50万元,苏中地区补助40万元,苏南地区补助30万元。正是在江苏省政府及银监局的努力推动之下,苏南农商行大规模跨区域设立支行才能得以迅速实现。
此次张家港农商行首家跨省异地支行落户即墨,不仅是看中了即墨当地活跃的县域经济,更看中即墨当地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近年来即墨市政府高度重视良好金融生态的构建,去年底,即墨在青岛五市率先成立金融工作协调办公室,出台了一系列贴息减补政策,市财政拿出6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3000万元贷款过桥资金贴补企业贷款,有效降低了银行运营风险。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即墨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了一大批商业银行前去设立分支机构。据了解,2008年青岛市总共新审批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中4家落户即墨:华夏银行即墨支行是该行在长江以北开设的第一家县域支行,招商银行即墨支行是青岛分行成立8年来开设的第一家县域支行。今年又有3家金融机构在即墨落户,目前,即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15家,机构总量和网点总量均居青岛五市第一。
此前,对于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业内一直存在一种观点:农村金融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取得显著成果,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取决于地方政府是否愿意积极参与、推动改革的推进。有了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将事半功倍。事实上,无论是江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大胆探索,还是即墨当地政府的积极“栽树引凤”,又一次印证了这一说法。
视角延伸
“走秀”全国舞台需找准定位
对于长期困于本土县域范围内的农商行而言,能踏上全国金融舞台寻求更大发展,无疑是巨大进步,也是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取得突出成果的标志。
但也有业内人士提醒,农商行跨区域经营尤其是跨省设立分支机构,一定要谨慎。长期来看,经济基础差异和文化差异不容小觑,而各家农商行的经营复制和支撑能力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一方面是操作风险加大,跨区域发展将导致管理链条加长,无疑会降低银行内控的有效性,发生操作风险和各种案件的可能性增大。另一方面是信用风险加大,异地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少,对部分企业贷款的动态管理鞭长莫及。加之对当地企业的经营、财务、信用情况不如对本土企业了解得全面、透彻,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难以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而导致贷款风险损失的几率增大。
对于跨区域经营,应该是农商行慎重考虑后的市场化行为,而不应该是政策鼓动后的冒进式跨越。跨区域发展固然是农商行面临高速发展机遇和激烈业务竞争环境下的一项趋势性选择,但是,跨区域经营的核心毕竟单单是“做大”,而农商行要“做强”,必然要做精做深。农商行立足于所在城乡,在细分市场上找准定位,提供特色产品和本土服务,获得持续盈利能力,才是农商行的立身之本。
“对于走出去的每一步,我们事先都经过了充分的论证和调研,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各种政策扶持,尽最大的可能配置好各种资源。可以说,我们每一次动作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张家港农商行董事长王自忠信心十足的表示:“我们既然来了,就要做最好的银行,做不亏钱的银行,做对得起成百上千万农民的县域经济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