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12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观众数量居全国之最
广州茶博会日趋成熟

□ 本报记者 孔令欣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杨汝岱(前排右二)视察广州茶博会。黄德开 摄
  消费者齐聚茶博会露天广场品茗交流。

  2009年广州茶博会于11月26日在广州·琶洲·中洲中心隆重开幕。由于第十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与2009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在今年合二为一,本次展会面积达到3.6万平方米,展位多达1100个,参展企业数量450家,其中70%以上是各地龙头企业,并有来自中国台湾、香港、韩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越南等地50家参展企业,使展会规模创出新高,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且少有的真正具有国际化元素的专业茶展,新一轮的购茶热潮在广州一触即发。

  论资排辈,广州茶博会从2006年创办至今仅3年时间,尚属小辈,但如同广州在全国的突出特色一样,脱去文化外衣,广州茶博会非常务实,且深谙大众消费口味,无论从展会的地理位置还是就举办时间而言,广州茶博会皆是恰如其分、缺其不可的。

  广东是茶叶消费大省,而辐射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的广州市更是中国最大的茶叶交易中心。广州市民人均消费茶叶2千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尤其普洱茶与乌龙茶更是广州茶叶市场的主体。新上市的普洱茶如果在华南市场卖得不好,那么它在全国市场也不容乐观,因此广州茶博会成为普洱与乌龙新茶的“试金石”。这里也必然是茶商们的兵家必争之地。另外,广州茶博会每逢年尾举办,一年茶市兴衰几何,到此时已基本明了。此刻也正是茶企坐享一年辛劳成果,并展望明年收成的时机,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探探竞争对手的虚实。更需关注的是,现场的观众除了专业经销商,还有广大市民消费者,据记者观察,今年广州茶展的观众数量可居全国之最。


  敏感、准确、务实,打造一流茶展品牌

  广州茶博会从今年开始实现了文化节与茶博会的整合,打造出茶展会的空前规模。茶博会是生产商、批发商与经销商的汇聚点,产品是否适销对路等行业发展资讯等都将在茶博会上找到答案,为企业的下一步发展谋划战略。

  广州茶博会为成为名副其实的茶产业“温度计”,最大限度地满足专业参观商的专业性参与需求和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需要,相异于其他茶展仅走“展示”路线,充分市场化是广州茶博会打造全国公认的茶展品牌的厉害之处。

  大会承办单位广州益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的相关人员表示,广州茶博会为参展商与消费者的交流互动提供平台,同时也希望通过茶博会真正做到消费引导,将展会理念与本土资源有力结合,推动我国茶业经济健康、快递、可持续发展。

 

  中国茶业营销亟须向其他行业取经

  在本届茶展期间,颇具份量的中国茶业营销论坛——茶业营销终端建设及渠道管理将展会的核心精神提升到前沿理念的高度。对于新发展的茶企,营销渠道的建设与广告宣传孰先孰后?面对中国茶叶品种繁多的局面,甚至同一种茶类里由于不同的加工技术也会导致各家有各家的口味的现状下,中国茶业如何建立统一的营销模式?

  “渠道为王,终端制胜”的营销理论风靡当前商海,营销专家陈硕坚认为,作为新企业第一件事就是建立营销渠道,营销终端的建设是当今茶业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1家销售店的广告效应必然不如100家的集合力量大。同时,各类茶叶由于缺乏“标准化”,中国茶业统一的终端营销也必然受到制约。

  持有犀利观点的陈硕坚将论坛现场推向高潮,他指出:“我国茶业的市场化发展很不充分,在终端营销领域里中国茶业亟须向其他成熟行业取经,创新倒应放在其次。”

 

  普洱茶在广东仍旧称雄

  本届茶展上各路商家攻城略地,向外界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华南市场地位日益重要。虽然主办方力图改变普洱茶一家独霸的局面,展品囊括了六大茶类众多品种,以及越南红茶、山茶和韩国柚子茶等,但基于多年形成的市场结构,普洱茶仍称雄展会。然而有所变化的是,随着人们对普洱茶消费的理性回归,消费者不再疯狂藏茶,普洱茶的抢购风潮不似往年那般汹涌,观众数量从总体上看略有减少,但品茶、购茶者的络绎不绝仍超出国内其他茶博会。

  “在备受金融危机困扰的2009年,中国茶产业受其影响比较小,如果持续保持良好的销售情况,预计我国今年年产量将可完成130万吨,在全球市场份额的占有率仍在增加。今年各种茶类的产销都在增长,价格也有所提升,包括乌龙茶、红茶以及略有增长的花茶,但普洱茶的生产总量与销售价格均有所下降。”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透露。

  重塑中国红茶尊贵地位的决心在近两年大有增长之势。虽然在广州茶展上红茶身影并不多见,但在有限的几个展位上也是热闹非凡。一位正认真品饮祁门红茶的广州市民表示,虽然一直以来都是爱喝普洱与乌龙茶,但近日开始对红茶产生浓厚兴趣。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