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12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气荒”重压下的安全隐忧

□ 本报记者 尤云 李彩琴

  日前,很多城市闹起了“气荒”,对此中石油等一些公司表示,正在“加紧生产”,而在“高负荷”生产的背后,安全隐忧正在暗潮涌动。

  生产生活将“挨冻”

  “气荒”的原因不外乎需求暴增、储备缺乏、布局分散,这也暴露出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保障的问题和应急救援机制、能力的薄弱。

  近来,各地纷纷出台紧急预案,以各种措施保证居民基本生活用气。而在无法临时加大供应量的前提下,最为普遍的手段就是消减工业以及商业用气。如黑龙江哈尔滨中庆燃气公司对工业用户和部分商服用户采取限、停供应天然气,保证市民稳定供气;山西太原天然气有限公司对太原市降压供气,如果供气情况继续恶化,将停工业、商业福利用户。以上措施已造成部分企业限产乃至停产。

  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从根源上解决“气荒”问题,只能缓解缺口,一旦供给不到位,依旧会“断气”,生活用气依然无法满足。武汉市决定,今冬明春停止发展居民使用壁挂炉取暖,对已安装使用天然气采暖设备的居民将实行计划配给制。

  超负会“透支”安全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北京油气调控中心集中显示并调控着全国七成左右的天然气管道网络。从大屏幕上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到,随着近期下游用气量的井喷式增加,目前全国管网的管道内压力已经接近了安全运行压力的最低值。西气东输陕京线、淮武线等大部分天然气管道输气量,已经达到了设计输气量的极限,处在满负荷的运行状态。有关报道称,中石油11月1~20日单日供气量最高接近2亿方,较去年同期增长22%。11月24日,中石化也表示“进入四季度天然气日产量创历史新高”,比三季度日均提高180万立方米。

  在管道压力安全告急之外,面对天然气从开采、输送到储存、使用的诸多环节,又有多少可能“闹事”的隐患让我们不安呢?仅一个输送环节,就面临输气站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管材失效风险、腐蚀风险、储备压力风险、其他风险等诸多风险,涉及到安全控制、安全设计、安全运行、天然气水合物的危害与防治……我们知道汽车超载不能上路,煤矿超员要出事故,那天然气“超负荷”后果会如何?

  石油天然气行业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点多面广等特点,一旦发生失控等事故,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基础工作受“怀疑”

  据报道,中国石油在气田满负荷生产、管道超负荷输送、多条管线陷入低压运行的严峻形势下,提前超采储气库。据分析,我国的储气库在去年通气尚未开始采气,而今年提前严重超采。储气库原本是为冬季用气高峰时准备,目前只有中石油、中石化等生产企业,不断扩大生产,找机会重新注气,增加储气库的储备量。但是,目前中石油的天然气产量、管输量已经发挥到了最大。不难看出,超负荷给生产、输送过程都带来极大挑战,同时,储气库的过早使用也为日后埋下隐患。储气库由注气切换到采气,直接影响到12月和1月高峰日的调峰气量,给部分地区保供以及管道安全平稳运行带来隐患和风险。

  《2009-2012年城市燃气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1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将达1100亿立方米,届时国内只能提供900亿立方米,缺口将达200亿立方米;2015年,需求量达1600亿立方米,届时国内能提供1200亿立方米,缺口达400亿立方米;到2020年国内需求缺口可能要达到800亿立方米。中国天然气将进入爆炸式发展时期,但目前储气库的建设速度明显滞后。

  垄断也将成“隐患”

  以上下游产业链的关系划分,燃气市场的上游产业是油气开采,它基本上为国有资本垄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此拥有绝对话语权。中游产业指的是油气成品加工与运输产业,大型国企仍具绝对优势。而负责城市燃气供应与销售的城市燃气企业就是下游行业。目前采取的是“市场准入、特许经营和多种资金进入”的发展方式。

  《2009-2012年城市燃气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天然气是单管供气,存在很大的供气安全风险。现在国内天然气上游主要是三大油气公司各自建自己的管道向城市门站供气,相当多的城市天然气是单管单气。这种配置方式的最大风险是一旦上游管线因资源枯竭或因事故停气城市就要断气,势必会影响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正常进行。而且还没有建立和完善天然气贮备制度。由于没有贮备,一旦上游发生紧急状况时,城市燃气企业无法提供应急气源。

  2009年11月20日央视《新闻1+1》播出《天然气荒 不天然!》中,能源专家韩晓平指出:气荒主要是供气商造成的。他谈到,所谓极限就是说投资不足才会出现极限,我们实际上天然气的供应随着市场的需求,肯定是不断增加,但是如果生产跟不上这种需求的增加,就可以说是到极限。对于主持人“有说法是因为两大石油巨头在‘逼宫’,要求涨价,您认为这种因素占了多少比重?”的问题,韩晓平表示“这个不能排除”。“因为我们知道像重庆这种地方它本身就是天然气产地,不久前大家都知道开县井喷,当时就死了很多的人,但实际上就是因为天然气喷出来,所以那个地方本来是天然气非常富裕的地方,所以理论上不太可能,而且重庆的人很少的商业建筑才是用这种,我们叫做燃气空调,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用电空调,所以这个城市的人并不依赖天然气来采暖。所以这种可能性应该是非常小,因为天气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下,突然出现这种大规模的短缺,那么和天然气的生产本身有密切不可分割的原因。”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