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11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喜闻香茗茶报来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现象述评
□ 韩星海

  在新中国茶业60周年回顾大事记中,有一件事不能忘记,那就是茶香交融着墨迹的《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下称《茶周刊》),堪称为我国茶叶领域中的第一报。一周一刊的专业性茶叶报纸,能跻身于这样的大事之列,全是凭着办报人的智慧才能和提供给读者最具有价值的茶业新闻事件。

  在此,作为通讯员,我简明扼要地评述一下2009年《茶周刊》所刊发的稿件和我眼见为实的事实吧。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我国茶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这些主要表现在该刊的重大报道上,譬如今年精心组织策划的“新中国60周年茶事系列报道”前后总共7篇,是该刊记者细查资料、认真采访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经过认真整理、筛选而刊发,题材重大,新闻与史料相兼有,很有说服力,我看到了全国有不少的报刊杂志都转载着此稿。随后的9月29日《国庆特刊·茶印中国》更为显著,一版“党和国家领导人关爱中国茶产业”;二版“新中国茶业:走过六十年光辉岁月”;三版“六十年回眸:茶叶外交”,尽可能的搜寻着流金岁月的茶香,把伟人的轶事、国茶的历程、世界的反响等方面进行综合报道,黑白彩色照片交相辉映,给人一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与茶为国饮有关的印象,起到党报党刊的宣传效果。但又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更以茶香扑面的形式注入人心,这就是新闻采编艺术的作用力,也让其他报刊的新闻人需要学习而肯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带有茶香味的报道更浓,保持着新闻的价值。  新闻人都明白,今日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作为这张茶叶专业报纸,也十分注重全国各地茶事活动的报道,而且时效性都是在极短的周期内,这都能让我们从一些报道中看出。例如:“我国茶叶出口再创历史新高”、“一号文件,护航茶农增收路”、“总理报告沁出阵阵茶香”、“缅怀茶祖,文化兴茶”、“中国茶叶第一股诞生的重大意义”等等,我粗略的数点了一下,至少就有30多篇这样的好稿件,而且大多都是茶周刊记者亲临一线采写回来的,而不是抄摘文件和资料上的东西,带有原汁原味的茶香,向读者传播出了新闻的最大价值与力量。

  通讯员稿件占到了很大比重。         作为身处基层的写稿人,我也特别注意观察了该刊的用稿情况,报上有著名作家王旭峰、柳萌和文化名人于丹等人的茶美文,更有那些不知名的作者稿件,象许多中学生和大学生所写的稿件,而且还不惜版面配插他们的个人图片,这也证明了该刊不拒绝一位名人,更希望普通作者来稿述茶,给读者以更有意义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也体现出了群众办报的优良传统作风,从而扩大了《茶周刊》的读者、作者影响面。

  立足周刊为茶业,“刊中刊”更吸引读者。在锲而不舍的探索与追求中,《茶周刊》中还为全国有名的茶产区和茶艺馆出刊了“老舍茶馆”、“大益普洱茶”、“凤冈锌硒茶”、“龙潭毛尖”、“八马茶业”、“雅安藏茶”、“醒世茶业”、“盛甲子”、“谢裕大茶业”、“世博茶”等专刊,内容全面。尤其是与老舍茶馆合办专刊持久发展,已经成为一大特色,该茶馆通过《茶周刊》的平台,让许多外地读者了解到老舍茶馆独特的京味所在,爱茶人来京城出差,总是要到老舍茶馆做客品茶,享受着北京城里茶文化的幸福时刻,“刊中刊”就起到了服务指南的实用性。并且也能为商家起到牵线搭桥,招商引资,扩大经营业务的作用。因而报纸品牌化的专业高度已经突显,茶企业才愿意合作。

  内行的茶人在办茶报,确立了行业里的权威性。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茶叶知识博大精深,要弄通弄懂它,并不是像品饮一杯茶那样轻松与愉快,照样要下苦功夫。《茶周刊》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就是这帮子新闻人以高度的责任心,善于学习钻研的态度,从外行逐步变成内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国茶叶事业鼓与呼,充分发挥出了新闻资讯的作用。这在北京茶博会和全国众多的茶事活动中,我们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为努力推动我国茶业大发展,在创新性的开展活动。例如《茶周刊》牵头举办的“2007—2008年度中国百佳茶馆的申报与评选工作”,就很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中国60周年茶事功勋申报评选活动”,同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茶让人越品越明事理,品茶论道是我这个清贫的文化人最大的爱好。是的,一杯香茶,一张《茶周刊》,让我看了好半天,心灵不由得颤动,在忙里偷闲中写下此文,以表对《茶周刊》编辑记者学习一片衷情,衷心祝愿《茶周刊》越办越好,散发出长久的茶之味!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