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11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企广告再精准点

□ 本报记者 薛 城

  “除了文字是这家企业的,还有哪些元素是企业独有的?换个文字,就是另外一家企业了。此设计明显没有针对性。”
  “这是大国的茶园吗?怎么看不出大国的印记呢?”
  “终于找到了一家让人眼睛一亮的广告语。”
  “类可乐广告?这家企业大概想要做中国的可乐吧。如果是有意为之,确是不错的策划;如果是巧合,那就太不应该了。”
  “这是九寨沟的茶吗?区域地理特色没有凸显出来。”

  在茶博会上,企业展位越来越讲究,装璜精美,结构设计也颇费匠心。看得出来,展位和企业形象广告深受企业重视。然后,仔细观察,却发现有太多的“雷同”——色彩雷同,广告语也雷同。其实,这只是企业广告的一个翻版,产品包装和场外广告也没有避免雷同的弊端。

  各种展位、包装和广告中,放眼望去,都是一色绿油油的茶山。如果非要寻一点差别出来,那就是山腰和山峰的差别、采茶女人数或神态的差别。本来,在绿茶第一大国,用绿色表征绿茶也无可厚非。可是,所有的企业都用绿色,又怎么能凸显出企业自己的特色呢?看着绿色的广告,难免让人觉得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满街的军装绿。为了彰显个性、与众不同,即使是绿茶企业,也该考虑考虑非绿色的广告色了。

  再看看广告语吧,“国茶”、“皇家血统”、“尊贵”等字眼处处可见。看多了,消费者难免觉得遇到了李鬼,李逵受到波及也在所难免。甚至于,“国茶”等尊贵的词语,会在某些消费者心目中成为李鬼的代名词。如果这样,李逵还是改名的好。远离是非地,另辟广告语,也是不错的选择。

  与这些显赫的广告语连在一起的,往往是标榜尊贵血统的大红深紫。有经验的观众,即使不懂设计,大概看到背景,就能想到广告语;看到广告语,也就能猜到背景色了。正应了那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色彩和广告语上,消费者都盼望着企业能有更多的创新,有更多惊世骇俗的创举,创造出更精准的“卖点”,为消费者奉上“眼前一亮”的感受。

  (在日前某茶博会上,知名策划专家王克祥现场点评了多家企业的广告策划,参见本文配图。)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