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螺母、铆钉,大到铁锤、大锨,每一件工具、配件、设备都摆放有序,各归其位;墙壁、架底、旮旯,每一处都干净整洁,规范有序……走进兖矿集团济三矿提升队大筒班,现场井然有序的精细管理一定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维修维护好主井4部提升液压、润滑系统和罐笼箕斗钢丝绳等井筒设备工作,保障矿井上下运输咽喉要道,确保每一分每一秒安全畅通无阻,是大筒班的主要任务,29岁的李传庆就是这个班的当家人。“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是他和他的队伍给人们最真切的感受。
“隐患先过我这关”
23岁干班长,6年来平安实现安全生产,不到30岁的李传庆用行动诠释了他的“管理经”。
井筒作业有着空间狭小、淋水大、煤尘飞扬等多种困难。容器检查、罐道检查、分绳……井筒维修工90%的工作要在井筒内完成。系上保险绳,悬在半空,上不见天,下不着地。2009年1月,李传庆在主井一层检查4部箕斗运行,箕斗下落至离地约30米时,细心的他发现钢丝绳有异常。“没事,只是小故障,无所谓。”班里有位职工不以为然。“不行,小问题可能造成大事故,停车,详细检查”。 李传庆对大伙说。绞车停止后,他举起大锤敲落钢丝绳上厚厚的煤泥油污,经过细心观察,发现钢丝绳有4根断丝。他们马上采取铁丝捆绑断丝,保证不散股,确保钢丝绳安全运行。由于他们细心排查隐患,避免了一起恶性断绳事故,确保主井正常提升。
“‘井深可见,安全无限。’这是我们班一贯的安全宗旨。”李传庆如是说。
现场创新无极限
班组是基层最小的组织,又是各项任务实施的最前端单元。李传庆说,班组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战斗力强不强,与日常的管理和创新有着直接关系。在他的带领下,大筒班始终坚持“创新无极限”,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主井提升箕斗每105秒装载运行一次,每小时提升1500吨,担负所有煤炭和大部分矸石的提升。更换这个16米高、重达28.5吨的“大家伙”,费用高、周期长,难度可想而知。2008年6月,1号车两部自卸式箕斗中下部外鼓,严重影响提升安全。“没法解决,重新换箕斗吧”!厂家技术人员来到现场检查后扔下这句话便离开了,难题还是没有解决。
面对这颗硬“钉子”, 李传庆没有丧失信心,他与全班人员大胆采用“分割还原加固法”对箕斗维护。仅用了12天,他们就完成了两部箕斗16条加强筋的切割、整形和加固,而且又增加筋板12根,使箕斗不但恢复了原样,而且强度得到了加倍,让厂家技术人员瞠目结舌。
提升箕斗溜槽耐磨衬板均采用大面积配置,由于煤流冲击点相对集中,一块一平方米左右的衬板磨损面积仅0.3平方米,但为保护设备,不得不整个换掉。针对这样的情况,李传庆与队技术人员重新量尺寸,联手作图,将2平方米大块耐磨衬板全部细化为0.8平方米的小块衬板,每3个月才更换一次,每次只需将损坏的小块衬板换掉即可,仅此一项每年节省10万元。
他还带领职工从“海信空调,变频专家”广告语中得到启示,在全矿首次把变频应用到提升放绳工作中,确保了安全高效。
打造“复合型班组”
全班10名职工,高级工4人,其余全是中级工。个个都能熟练掌握本岗位技能,身经百战。做到精一门,会两门。这就是李传庆的大筒班。
“我们经常利用工作间隙交流技术,共同学习业务。”井筒作业场所十分特殊,工作经验很重要,在立足点轻窄情况下采用何种姿势,如何发力等,这些都要靠经验得来。班内老职工经常言传身教,使年轻职工迅速掌握注意事项和安全小窍门少走不少弯路。
根据班组年轻职工多的特点,李传庆积极开展导师带徒活动。他为技校刚毕业的张彦安排了机械液压方面水平高的老师。徒弟虚心学,老师认真教。2006年济三矿副井操车改造后,系统压力过高,经常造成管路和马达损坏。善于钻研的张彦连续3天蹲在井口观察运输工实际操作,通过反复调节比例阀和安全阀,彻底解决了系统压力过大问题,仅节约高压油管子和液压马达,每年就为矿节省4万元。师徒二人先后取得技师资格和矿优秀技能人才称号。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技术不是秘密,学好专业是硬本领,我希望班里兄弟个个是设备管理的行家里手,这样,我们工作才有新的跨越。”李传庆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李苏华 江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