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力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科学配置,是深化农信社改革和创建现代金融企业的必然要求和先决条件。要实现人事工作从“以事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换,尽快改善从业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形成推动农信社品位提升的资源优势,实现农信社可持续发展。
树立用好人才的新观念
坚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要注意使用好本单位、本部门的现有人才,为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成长进步创造有利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通过建立人才库,把现有人才分类建档,加强对他们的培养锻炼,为其提供适合发挥特长的工作岗位。宁远信用联社2007年选调了二名入社一年的大学生员工到联社机关跟班培养,他们在很短时间内就熟练了工作,其中员工蔡建林已于2009年6月被借调到市联社。
实行收入分配上的激励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拉开工资差距,按照岗位、职责和承担的工作任务确定工资档次,按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工资,真正做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推行干部竞争上岗,增强人才竞争活力。在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的基础上,按年度对其工作业绩进行全面考核,合格者继续聘任,不合格者解聘。真正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用人机制,增强人才竞争的活力。
推行以人为本管理模式
整合网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2007年3月末,宁远联社结合人力资源分布的实际和案防的需要进行了大调整,全县这次涉及调动工作岗位60人次。由于工作做得细,分析考虑周全,这次人员调整到位及时,到达新岗位的员工能安心工作,一部分员工短期内就做出了突出成绩。特别是清水桥信用社、桐山信用社、冷水信用社新的负责人到位后,信心足、干劲大、工作扎实,带领各自的一班人深入村组,深入客户,收息揽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本单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为基层排忧解难,让员工得到实惠。近三年来,联社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节约开支,挤出费用,为基层社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包括更换办公桌椅 、添置办公用空调、还为部分网点配备了真假身份证鉴别仪、验钞机等办公设施,营造出了良好的工作环境,解决了员工后顾之忧,使大家感受到基层不吃亏、老实人没亏待。从而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树立吃大苦,耐大劳,出大汗,打恶仗的顽强精神。
以“三个转变”统揽大局。实现从等客上门到上门服务的转变;从皇帝有女儿不愁嫁的放贷模式到加大贷款营销力度的转变;从讲在口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无法落实在行动上的制度虚设向科学规范、防范风险操作的转变。通过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赢得连续三年无安全事故和大要案件的成绩。
畅通城乡人才交流机制。自2007年初,联社对各项考核办法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将全县基层社划分四个档次,分别给予相应补贴,形成了工资待遇机关低于基层,城区低于农村,科长低于主任的倾斜基层的政策,从而促进了城乡人才的顺畅交流。通过近三年的优化调整,宁远信用联社基本上解决了机关人浮于事,城区人满为患,农村缺编少人的现象,为稳定人心、增强凝聚力、提升服务品位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构筑平台,培养青年员工
加快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最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增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和有序性,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
完善干部考核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各类干部考核指标体系,把干部考核工作与发现年轻干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考核年轻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力求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充分发挥干部考核工作在发现、教育、激励和监督年轻干部方面的作用,促进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
完善民主推荐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机制,建立健全群众参与制度,扩大群众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不断增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民主性,要依靠广大群众荐贤举能,把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建立公平、公开、平等的竞争机制。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创新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新措施、新办法和新机制,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优秀年轻干部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等有效办法,为及时发现和起用优秀年轻干部开辟更多的途径,为优秀年轻干部的大批涌现开辟快捷方便的通道,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遇。
总之,农村信用社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以优化人力资源为重点突破口,积极选择和制定适应农信社具体情况的人力资本运营模式和战略规划,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本奖励与约束机制,为农信社体制改革提供组织保证和人力支持,有效提升农信社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