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的“钓鱼案”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与热议。说的是有个叫孙中界的18岁小伙子,开着面包车时偶遇一个要求搭车的陈雄杰,在关卡处被这位陈某拔了钥匙,拉了手刹,强行停车,一系列举动都挺专业而有才的。这位孙中界的车辆因此被截住,并作了暂扣处理。孙中界遂自残断指求清白,最终真相大白,陈某其实就是一名“钩子”,由交通行政执法部门内部人员专门安排,进行“钓鱼”。
通过曲曲折折地否认……澄清……道歉……认账……,我们可以逐步发现“钓鱼案”的吊诡之处,在于以引诱手段去“下钩”,制造一系列假象去诱导当事人“上钩”,从而获取大量的、非法的利益。仔细斟酌、琢磨一下近期的中国化肥市场,发现化肥市场也或大或小、或明或暗、或轻或重地被“钓鱼”,我们以尿素市场来演绎。
说起来,这种“钓鱼”的方式,在尿素市场可谓层出不穷,前赴后继,只是有时是生产厂家在“钓鱼”,有时是销售商在“钓鱼”,有时候两者联手在“钓鱼”,手法也是不断翻新,屡被超越,而“被钓鱼”者更遑论可以“还一个清白”,孙中界终究被还了一个清白。
尿素市场在十月份唱起“长江之歌”,长假一过,长江以北尿素厂家都将出厂价格普遍调高到1480元/吨,而江岸边的湖北、苏北等地一些厂家普遍报价在1520-1540元/吨,而长江以南的尿素生产企业,早就报价在1530-1560元/吨,再往南来一点的生产企业,报价再次超出千六点。记得十月中旬,山东有厂家调高到1550元/吨时,有经销商拟订货3000吨,被厂家非常委婉地拒绝掉了,没有量了,看在以往的老关系老面子上,“照顾”300吨,大家推敲一下,生产厂家为何不给订,不正是中国尿素市场上历史最为“悠久”的“钓鱼”手法吗!想必早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华东某省,国庆节后到了南方某省的一船大颗粒。船没到时,1700元/吨送到该省的任何地方。有经销商代为销售了,却被上家经销商告之货没有了。退款、给客户解释、道歉与上家经销商却二五八不擦。由经销商自己去善后,全忘了自己当初的好言相求帮忙销点,变脸功夫确实了得。结局两三天就出来了,普遍涨为1750元/吨送到了。有些经销商为了维护与客户的关系,碰上好说话的下家,双方各认亏一点,1750元/吨就1750元/吨吧,被“钓鱼”了还感激不尽。也就一两天的功夫,又风传1750/吨没有货了,真要货就要1780元/吨送到。1780元/吨,市场上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的时候,善于投机经营者已经将价格调到千八高点,还是最早1700元/吨送到该省任何地方的那船货。大家仔细揣摩一下,是不是“货源紧缺”又是典型而经典的“钓鱼”手法,“货紧”的繁荣背后真有着那么旺盛的需求吗?
以上说的是生产企业,销售商家所采用的“钓鱼”手法之两例,还有生产企业,销售商家联合“钓鱼”的。就是上周,山西有一家生产企业,给江苏某商家的固定计划打了五折,无形中制造出了人气旺盛,销售火爆的假象,也就给其他商家形成一种概念,若不趁早下手,不仅后面价格越来越高,定货越来越难,甚至有错失之虞。人为制造一种紧张,不少经销商也就在犹豫和担忧中“上钩”了。不仅要使这些经销商“主动上钩”,还要在联手的“钓鱼”过程中,让这些经销商为货物的频繁涨价而买单。这样多出来的一半计划,都在顺理成章地加价10元/吨-40元/吨卖掉了。听说后面厂家帮卖的,商家得到了返利。人们宁愿相信,前面提到的一半计划是以较优惠价格成交的。很显然,联手“钓鱼”又一次成功,相当的成功。
总之,尿素市场,应该说是整个中国化肥市场,“钓鱼”手法如雨后春笋,花样迭出,任凭诱饵如何“惊爆”, 任凭方法如何之囧, 任凭手段如何“雷人”,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变着法子让你上钩。前段时间,屡屡“上钩”者大有人在。可喜的是,这两天的尿素市场已经逐渐清醒而明白过来了。山东、山西的不少生产厂家已经将出厂价格开始下调,低的又到1550元/吨左右了。为了不至于老是吃亏,看来真得时不时问一句:“你是哪个单位的?”还得时不时想一下:“有没有被钓鱼啊?”呵呵,烦人!
(本报市场分析只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