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月前,当编辑部开始策划、确立《铭记60载·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回顾》系列报道选题时,出于一个“80后”记者对这段历史的好奇和热情,我毫不犹豫地承担起这个选题的撰稿。最初的那股兴奋劲,现在想来还历历在目。
然而,当真正开始着手这个选题的准备工作之后,我才逐渐意识到,这个工作远非我当时预想的那样轻松。
我所面临的第一个困难是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虽然我国农村信用社有着60年的改革发展史,然而要想找到一部完整、翔实记录农信社60年整体发展历程的文字资料却极为困难。通过“万能”的互联网的海量搜索,我能够获得的也只是一些凌乱的、片段的、区域性的资料。我意识到要从这些凌乱的片断资料中整理出自己撰文真正需要的有价值材料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于是,接下来的几个月我无奈地硬着头皮开始了枯燥的资料整理历程。
几个月枯燥的整理之后,手头资料开始初具雏形。可是,更令人感到头疼的事随之而来,面对这些纷繁凌乱的历史资料,我甚至无法顺利找到一条可以贯穿整个选题策划的行文线索,而这也意味着稿件写作从一开始就走入一条死胡同。这让我对稿件的最终成稿感到绝望,我开始为自己当初主动请缨的鲁莽而后悔,甚至开始萌生出放弃的念头。
“既然选择了开始,就要‘坚持’下去,只要执著地‘坚持’下去,向前走的每一步都意味着离成功越来越近”,我只能一遍遍地安慰着自己,以对抗放弃的念头。
“坚持”、“执著”,当我在这样一种念头的激励下重新投入到历史资料的整理中时,猛然间我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支持我整个选题行文的线索——“坚持”和“执著”。
60多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历经波折与沉浮,从第一粒信合种子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到覆盖全国的信合机构的建立;从管理权限的几经易主到艰难的自我发展;从深陷沉重历史包袱重压下的历史泥潭到逐步走上市场化经营的道路,实现全面盈利;从濒临破产的准金融机构到向着现代金融企业目标迈进的农村金融主力军……这一切的一切,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信合人执著的坚持和不懈的追求,才从梦想变为现实。
我无意中用近乎麻醉自己的“坚持”和“执著”,找到了合适的行文线索,也开始逐渐理解了农村信用社60多年改革发展的精神内核。
“坚持”和“执著”——有了这样的线索,我的行文开始变得顺畅;有了这样的精神内核,原本枯燥的历史资料开始变得生动鲜活。农信社6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让我感叹变革的力量;60年风雨兼程的不懈追求,让我为一代代信合人的“执著”和“坚持”而感动。这种感动让我觉得我有责任去重新记录这种精神的力量,对于正处在深化改革关键时期的农信社而言,这种精神力量将是它们实现光荣与梦想的终极力量。
从着手选题策划到最终行文结束并见诸报端,历时6个月。坦诚地讲,作为一个“80后”的年轻新闻记者,要用不足两万的文字去再现我国农村信用社6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确实力有不逮,其中肯定有着诸多的不足,但能够最终完成这样一个选题,我还是感到很满足、很充实。
6个月,我重温了一段60年的历史;6个月,我感悟了一种精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