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10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复合肥: 九月之痛

□ 王根杰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波及煤炭、石油等大宗初级商品,引发了化肥成本的变化,进而引发了多年来化肥行业的潜在矛盾集中爆发,市场日益下滑,行业竞争愈演愈烈。以45%氯基复合肥为例,2008年上半年出厂价在3300元/吨左右,而9月份已狂跌至2300元/吨左右,陡降35%,有着“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势。2009年国内复合肥市场依旧延续2008年的低迷态势,价格下滑明显,从年初2300元/吨左右的出厂价,一路降价现在的1800元/吨。

  九月的复合肥,与去年同期一样给我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痛。

  痛因何在

  首先,产能过剩,良莠不齐,产业结构不合理。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氮肥和磷肥的第一生产大国,除钾肥还需进口外,其他化肥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过剩。据悉复合肥过剩程度更为突出。与此同时,低门槛进入、粗放型经营导致无序扩张的现状依旧存在,使得市场上供需严重失衡,此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开始发挥作用,使得价格一路走低,市场持续低迷。

  其次,二铵价格走低,“挤压”配方肥销售。进入9月份,二铵出口关税上调至110%,国外市场大门紧闭,出口无望,生产厂家集中精力主攻国内市场,与8月份相比价格下滑50-100元/吨,到9月中旬国内64%二铵实际出厂价在2000元/吨左右。由于在9月初经销商备肥已近尾声,近期企业多发前期订单货,新接订单较少,而后期补货量不会太大,因此下一步不排除企业会再次降价吸引客户补货填仓,市场情况不容乐观。二铵走低,使其价格相对复合肥更有优势。黄淮冬麦区小麦备肥已近尾声,一些经销商更多选择购进二铵,出现二铵市场严重挤压复合肥市场的现象,使得该区复合肥市场占有率同比下降,与今春北方用肥情况类似。

  再次,市场假冒伪劣严重,阻碍复合(混)肥发展。化肥产销过程中存在制假、售假等现象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直接侵害了农民和厂商的利益,基层农民在见证过假肥的“奇效”后,更是“谈假色变”。由此损害了遵规守法企业的信誉,影响名﹑优﹑特产品的销售。复合肥较常见的制假手段如下:

  制假手段之一,滥用虚假标识,以次充好。部分劣质产品养分含量不达标,有的甚至只有一种有效养分,但在外包装上赫然写着复合肥,更有甚者使用国标“GB15063-2001”。该标志是国家针对生产复混肥的质量的一种强制性标准。任何化肥或肥料仅有一种养分(而没有其他养分)都不得标注和使用“GB15063-2001”。

  制假手段之二,直接假冒名牌,牟利暴利。不法分子针对部分品牌复合肥市场占有率高、口碑好等特点,“投其所好”,直接仿造名优品牌,牟取暴利。

  制假手段之三,名为“联营”实为冒用,欺骗客户。如:某化肥生产企业,与上海某化肥销售公司以联营的名义签订所谓的“合作协议”,在自己的产品上标注“上海×××公司”,同时不标明明确产地和企业名称,导致农民在购买时误认为该产品(商品)是“上海×××公司”的产品。

  另外,市场信心不足,企业生存危机凸显。生产企业只能是减产限产,控制库存。经销商则变得保守敏感,操作更加小心谨慎,造成市场观望气氛浓厚,旺季不旺,整个市场萧条冷清。

  总之,中国复合肥行业貌似平静的外表下蕴藏着巨大的危机。

  痛定思痛

  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的化肥生产技术相比,中国的工艺相对落后。在国际市场一体化的今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技术改造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生产企业可以不断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可以减少污染,节能降耗。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不误,促进人与自热和谐发展。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质量。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注意产品开发方向,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等新型复合肥。

  要加快行业整合,创新经营模式。经过新一轮的行业整合之后,资源向更具优势的企业集中,同时也会促使优势经销企业实现快速扩张。以公司为龙头,以供销系统、民营农资公司和各种专业合作社为销售终端的营销管理模式,发展起直营店、连锁店,并吸收农业三站及个体经销大户为加盟店。形成了覆盖整个地区的终端连锁网络,着力打造起自己的强势渠道品牌,这样才有可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淘汰赛”中顺利晋级。

  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控制产能。安徽某县去年大大小小共有60多家复合肥厂,但现在维持生产的仅有10多家,这是全国复合肥行业的一个缩影。如今还有一些化肥企业逆势扩张,而目前新投产或正在兴建的化肥企业几乎都是以成熟技术增加产能而已,没有采取全新的技术生产全新概念的产品,未来可能令本已困难重重的化肥市场雪上加霜。因此政府必须加强监管,控制过剩产能无序发展的趋势,防止新的重复建设,进而缓解国内供需失衡的现状。

  要规范市场秩序,树立行业新风。政府有关部门要从保护农业生产基础地位的高度,采取切实措施,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树立行业新风。一是要尽快建立农资质量检测服务中心,为农民购买农资提供检测服务,有效防止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农民手中,当好农民的“保护神”。二是要强化农资市场的法规建设和政策宣传,规范法律秩序。三是有关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从质量和价格等方面统一把关,防止无序竞争;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加强对农资产销企业、销售网点和个体工商户的经常性审查,取缔无照经营,打击不法行为。

  可喜的是在不久前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要求化肥经营者向购买者提供质量保证证明,有义务向化肥使用者提供咨询服务,不得有掺杂掺假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并明确化肥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对化肥经营行为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对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加强市场监管方面的责任作出相应规定。

  痛将远去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好转,近期粮食猪肉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开始回升,化肥生产资料明显质优价廉,国家增扩农业补贴。因此农民种田积极性空前高张,农业生产资料需求也有增无减。同时,6月22日国家再次调整化肥出口关税政策,并逐步推进中央、地方两级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制度,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淡储旺供的调控体系,保障供给,稳定市场价格。以及在不久前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我们仿佛看见了复合肥复苏的曙光。

  但是,总体来看9月以后农资市场形势仍较严峻。尽管国内经济形势好转,但是经济全面复苏仍需要一个相对长的时间。2009年四季度复合肥等化肥产能还有一定增长,供需矛盾可能继续加剧;虽然关税政策较上半年有所放松,但是化肥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整体出口量仍将大幅度的低于前几年,出口对化肥市场行情的拉动作用仍将较微弱。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加白热化,企业产品的质量、价格、 售后服务及经营资本,理念的较量演绎出大批不良企业淘汰出局的残酷现实。

  虽然目前整体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解决复合肥行业内外深层次矛盾与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绝不能消极等待,更不可以悲观失望。要市相信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指引下,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苦苦追求、顽强成长的复合肥行业定能走出困境,恢复元气,九月之痛将不再重演。(作者系安徽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销售副总经理)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