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9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民:共和国繁荣的伟大基石

□春天

  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第六十个生日。俗话说,六十一甲子,春华变秋实。占我国人口总数56%的农民,不负众望,为祖国献上了一份厚礼——夏粮总产达到2467亿斤,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6年增产。

  回顾祖国六十年峥嵘岁月,农民竭诚报国的忙碌身影从来都没有停顿过,我们的国家如今能有如此繁荣昌盛,农民居功至伟。

  1949年,新中国建立,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工业化的初期积累主要来自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了最大限度地支援工业快速发展,国家通过统购统销、户籍制、公社组织体制和工农产品“剪刀差”等措施,从农业、农村吸取大量产品和劳动力资源。据统计,1957—1977年,国家从农村吸取资源达6000多亿元。我国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基本上是依靠从农村吸取资源而建立起来的,这就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据统计,1957—1977年,农民收入每年增长不到1元钱。到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只有60多元,还有近1/3的农民未实现温饱。

  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出现了第二次工业化及相伴随的大规模城市化。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和农民贡献出了大量的土地、劳动和资本。有资料显示,仅仅是政府征地,农民的土地贡献就高达2万亿元;每年约有2亿农民工进入城市和企业。同时,累计有2万多亿元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渠道流向了城市。由于生产要素大量从农业、农村流向城市和工业,使城乡收入差距从1990年的2.20∶1扩大到2006年的3.51∶1。

  60年来,中国最艰难、也是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农民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吃苦耐劳的中国农民并没有居功自傲和争享发展成果,而是继续无怨无悔地辛勤劳作。

  2004年,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统筹城乡发展;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7年提出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广大农村地区……中国农民终于迎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中国农民在政策光芒的温暖下,让中国的粮食生产实现八级跳,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也大幅度增长,结束了长期短缺的历史,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不仅满足了城乡居民生活改善的需要,也推动了饮食服务业、纺织服装工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也为促进世界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民,60年来一直是、也必将继续是共和国飞速发展下那方最牢固的基石!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