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9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1984年:“放开流通”是大势所趋


  60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创业历程,从建国初期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到重获新生的国民产业在新时代里绽放异彩,60年的沧桑巨变谱写了祖国辉煌成就。

  以今天我国茶业产值成绩,回首60年风雨中一路走来的中国茶业,无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配合工业建设完成国家计划产值的茶叶集中生产,还是1978年茶农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收获的种植、生产解放,我们都不得不重点重温发生在1984年那段茶政历史——国内茶叶流通体制改革。它结束了在中国茶叶市场盘踞千年的统一购销制度,启程了我国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茶叶市场经济。

  1984年,国务院同意转批由商业部起草的《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成功划分了中国茶叶的购销历史,为中国茶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开辟先河。

  建国初期,基于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为保证国家正常的财政收入,我国在中国茶业公司的成立下,逐步建立起严格的购销系统。在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期,全国茶叶生产、内销和出口都得到较快的发展,尤其在内销市场,比1952年的内销量增长138%,出色地完成了阶段性经济任务。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点解决农村土地生产问题,包干包产到户使茶农的种植、生产全面放开,可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随着潜在市场的扩大,当时的流通体制虽然曾经在计划经济年代,为解决茶叶商品紧缺立下汗马功劳,可当改革开放浪潮涌来,茶农的富余产品与已发生质变的消费结构,都使旧有的市场结构体系不再合理,市场主体与消费主体严重不匹配。市场上开始出现大批茶农挑担进城卖茶的流通现象,国营商店也开始大批量积压库存。同时,茶叶商品结构也在质量与品种上愈显单一。

  固有的茶产品购销政策与流通体制急需调整,市场流通渠道需要放开,国内茶叶流通体制改革迫在眉睫,中国茶业管理模式在过去的经济环境中释放能量后,于新经济形势下寻找新平衡。

  在确保边销茶稳定供销的基础上,茶叶流通体制改革瞄准了内外销市场,即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内销茶和出口茶彻底放开,实行议购议销,按经济区划组织多渠道流通和开放式市场,把经济搞活,扩大茶叶销售,促进茶叶生产继续发展。

  中国拥有茶农8000万,中国茶业的兴衰直接影响到茶农利益。1978年改革从茶农开始,1984年改革则仍在为茶农谋利益、创市场。同时,国营商店作为当时的市场流通主体也因货品的丰富而欣喜接受。流通体制改革以后,中国茶叶很快由匮乏经济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由计划经济转成市场经济。

  茶叶流通体制改革政策在1984年下达试行后,于1985年正式实行。经过多年贯彻实施,茶叶流通从独家经营转变为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管理上从直接控制茶叶的购销调存转变为指导协调服务,促成少环节、开放式的茶叶市场体系逐步形成。

  尤其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以及1993年提出的建立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我国农副产品物资极大丰富,尤其茶叶市场呈现前所未有的流通主体与商品的优质、多元化的繁荣局面。

  大禹治水,疏导有方。1978年的改革开创先河,市场合理经营需要有序的疏导与流通,茶业这块良田才能得到充分灌溉。 (孔令欣)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