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带着茶叶等农副产品作为礼品走出国门,探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建。到2009各国元首政要做客中国茶馆、各国外交使节汇聚钓鱼台,共享东方文明与中国文化。
60年,茶作为中国的象征,在文化与文明的认同之路上,从容地浸润出一片独特的和谐芳香的杯中绿荫。
1949年12月,新中国宣告成立后不久,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访苏联,在为斯大林准备的礼品中,除景德镇的陶瓷等外,还准备有浙江的龙井和安徽的祁门红茶。这些精心挑选的礼品,意在真实反映当时的中国国情。这次出访,被称作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建之行。
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恩来总理将传递友好讯息的龙井茶作为礼物送给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举世瞩目的中美破冰之旅,毛泽东主席再次将茶叶作为礼物送给他。此后,中美建交之门打开了。
2008年3月,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活动中,两国青少年自由切磋茶艺茶道,融入中国功夫的长流壶茶技与日本传统的里千家茶道同台上演。出席活动的胡锦涛主席观看后提出:“希望两国青少年以茶为缘、以和为贵。”同年,5国驻华使节夫人在京共同演绎中国五环茶艺。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全世界共同见证了巨幅画卷中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青瓷与“茶”。这是中国最为广泛的一次世界认知,也是世界认知中国的新起点。
在这些重要的历史节点,我们看到了茶叶优雅的身影。
在许多亚非国家中,“茶”的发音与汉语几近相同。这那里,播撒着中国的茶种。历经苦涩与苦难,走向繁荣,收获和平与和谐。先苦后甘,是茶,拉近了中国与亚非友邦的距离。茶树的引种和茶叶等物资的支援成为中外建交的基础。是茶,让中国成为可以信赖的朋友。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指导下,我国茶叶专家前往马里、摩洛哥、越南、几内亚等亚非国家,将茶叶种植技术作为对友好邻邦援助的礼物。正是中国专家制出的2筒马里茶,打动了非洲5国向中国伸出友谊之手。
1956年10月29日,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埃及与英、法断交,埃及人民的生活在侵略者的封锁下受到严重影响,生活必需品无法保证。为支持埃及的反帝斗争,我国政府将包括茶叶在内的急需物资及时供给埃及。赶制的数千吨专为埃及改良的茶叶,送去了中国人民的温暖支持。
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亚非11国。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我国发表了发展亚非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以及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1965年,中国与斯里兰卡签订物资交换协定,2千余吨“锡兰茶叶”就这样与中国红茶在中国拼配后转口其他国家,同时中国的大米也及时地摆上了斯里兰卡人的饭桌。
“茶为第一国饮”,爱茶的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曾多次在重要的公众场合发出这样的倡议。茶以“国饮”身份作为国礼的事件不胜枚举:1986年,江泽民主席将茶作为礼物送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89年,杨尚昆主席将茶作为礼物送给来华访问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1999年,朱镕基总理在美国会见美籍华人教育家顾毓琇,带去了江泽民主席准备的礼物黄山名茶。2007年,胡锦涛主席将茶作为国礼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
事实上,进入21世纪以来,茶以使者的身份、以更加多样的形式和更加丰富的内涵,更多出现在民间外交场合。2002年,南昌女子职业学校的茶艺队受邀在韩国济州岛表演主题茶艺“文士茶”。2003年,在法国“中国文化年”开幕式上,“禅茶”表演轰动里昂市政厅。2007年,中国唐式茶道表演让欧洲古镇波尔多的“中国热情”燃烧。
六十年回眸,在这片温婉明朗的茶之绿荫背后,是坚实的根基、繁茂的枝丫。六十年回眸,通过茶叶外交,我们期待收获的,是东方文明的感召,是中国文化的认同。六十年回眸,我们在文明的感召与文化的认同中共享荣耀。(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