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伴随尿素产能的肆意扩张,市场萎靡、企业亏损、价格下跌的势头伴随着尿素产业走过艰难的9个月,然而最让人们担心的是剩下的几个月。尿素产业的冬天才刚刚开始。
市场低迷 企业亏损
今天1—9月份,延续着去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低迷,氮肥市场继续一蹶不振。其主要表现为旺季不旺,经销商进货小心谨慎,即使在用肥旺季也采取快进快出的销售政策,不留库存,此举直接导致社会库存明显下降,生产企业的生产、销售、资金回笼都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由经销商低迷心态所引发的链条效应迅速冲击生产厂家,首先表现在企业库存大幅度增加:到今年5月底,全国尿素库存高达197万吨,同比增长38.2%,库存量占当月产量的36.5%;到8月底,企业库存尿素172.4万吨,同比增加27.5%,占当月产量的37.5%。由于企业库存大幅增长,直接导致尿素企业出厂价格过低的局面。
由于流通环节受阻,企业库存压力加大,为了回笼现金、维持生产,绝大多数企业不得不亏损销售。上半年国内尿素平均出厂价为1650元/吨左右,四月份少数地区最高达到1900元/吨;进入6月份,尿素价格继续下滑,部分企业出厂价降到1500元/吨以下;7—8月份,由于出口的因素,价格略有回升,出厂价在1500—1650元/吨,进入9月份价格又回落到1500元/吨左右。
目前,绝大部分煤头氮肥生产企业在亏损经营,上半年就氮肥产品而言,企业亏损面80%以上,产量亏损比例达65%。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1—5月份,氮肥行业亏损企业占49.8%,亏损金额19.86亿元,同比净增亏损12.95亿元;全行业实现利润21.51亿元,同比减少盈利43.33亿元。
产能激增 原料吃紧
目前,氮肥行业总体产能过剩在15%以上。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国内外需求拉动和国内的投资过热。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全球金融危机造成国内外需求锐减,供求矛盾又一次严重出现,国际尿素价格很低,再加上我国尿素出口关税的因素,国产尿素难以适量出口,产能供大于求的现状,严重影响人们对氮肥市场的信心。
除产能迅猛增长外,能源成了影响国内尿素产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氮肥所用的原料(煤炭、天然气)一直处于卖方市场,在原料的供应量和供应价格方面,生产企业基本没有话语权。
自2008年以来,无烟煤价格飞涨,即使到了四季度,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下降,但无烟煤价格降幅有限,加上去年底山西、河南大批煤矿停产整顿,导致煤炭产量下降,价格不降反升。煤炭价格坚挺和氮肥价格大幅度下跌导致煤头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与煤头企业相比,气头企业也只能微利经营,情况并不乐观。
严寒将至 不容乐观
进入10月份,国内农用尿素市场实际需求极少,工业需求也难有明显增加,国内尿素市场全面进入淡季储备阶段。
出口方面:除印度等少数几个国家由于本国政府对化肥价格实行高额补贴使化肥的实际消费保持稳定甚至略增之外,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肥料工业联合会(IFA)预计2008—2009年度全球尿素消费量将同比下降1.6%。第四季度国际市场尿素供需缺口不大,尽管11—12月份中国尿素仍将继续出口,但是价格可能仅能保持在前期出口价格的水平,因此对国内市场的拉动作用不会太明显。
从9月底开始的国家化肥商业淡季储备计划将有力地促进淡储拿货数量增加,厂商联合化解库存压力,为明年春季用肥提供坚实的保障。但是由于是淡季储备期间,考虑到财务费用、仓储成本以及明年春季市场的不确定性,主观和客观因素都要求国内尿素市场价格在整体上保持低位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