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在乡政府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时,有幸目睹了乡政府牵线搭桥、信用社资金扶持、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建藕池养“八胡子鲇鱼”的新鲜事。当时,那又鲜又肥的“八胡子鲇鱼”是早市上的抢手货,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想买上一条尝尝鲜,可村民们总舍不得将那又大又鲜的鲇鱼出手,非留着送给帮他们致富的“财神”。触景生情,那“叶老汉送鱼记”在省市广播电台播出后,被评为当年省级“好新闻”。
从此,我与信用社结缘,有幸走进了信用社队伍。二十年来,伴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步伐,沐浴着阳光,追逐着梦想,踏着农信人在黄土地上留下的每一个脚印,记录下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小侯乡夏楼村种植能手宋爱玲在种植苹果前,为能让身患半身不遂的婆母一解口馋,带上家中仅有的2.8元钱去了趟县城,用了0.75元买了一个苹果。也就是这一个苹果,使她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并取得信用社的资金帮助,在自家7亩责任田里栽上了“红富士”。她还充分利用空间,实行苹果、葡萄、花生等间作套种,经过5年辛勤劳作,她的果园年纯收入达4.5万余元,人均收入逾万元,成为全乡闻名的致富能手。而那个时候,虞城县全县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分别不足900万元和700万元。
如今,当人们踏上虞城大地,从黄河故道的万亩梨园到优质红富士生产基地;从科迪集团“公司+农户”,奶、蛋、速冻食品加工到中国—虞城钢卷尺城;从机关到企业,从政府到农村,每当人们谈论到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和地位时,无不称赞有加。目前虞城县全县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9亿2597万元和11亿7379万元,农业贷款余额9亿5278万元,占全县农业贷款余额的80%以上。在支农工作中,连续三年被县政府通令嘉奖,农村信用社逐步发展成为机构分布最广、人员最多、实力最雄厚的农村金融机构。
转眼间农信社又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它让我敞开心扉,追逐着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步伐,畅游在黄土地上,传颂更多更精彩的支农富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