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与棉花打交道20年的老棉花人来说,2008年度的棉市可谓多年来不曾见过的一个特殊年份。我对这个特殊年份印象最深的事是:国家为了稳定棉价、维护棉农利益,大量高价收储,三次共收储272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1/3左右,其收储力度是历年来最大的。国家按12600元/吨收储,要求棉花企业按每斤2.60元以上收购籽棉的美好意图并没有给棉农带来多少好处,却给部分400型棉花企业带来了丰厚收益。这是棉花行业多年来所没有的历史性机遇,是在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
2008年度,棉花价格用“一路下滑”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春天播种时满怀希望的棉农,到了秋后心里如泼了一盆凉水,期望变成了失望。棉花价格的涨跌起伏牵动着广大农民和棉企、纺企的神经。去年的低棉价挫伤了农民的植棉积极性,棉农叫苦不迭;国家大量高价收储,棉商获利颇丰、棉农未得多少实惠;春节过后棉价大幅上涨,给棉农和棉企带来喜悦。
棉花丰收 棉价下跌
山东省德州市是全国的重点产棉区之一,2008年该市棉花生产迎来又一个丰收年,平均亩产皮棉186斤,创历史新高,全市289万亩棉花总产达27万吨。但丰收的棉花并没有带给棉农多少喜悦。一路上行的成本,跌跌不休的棉价,让棉农愁眉不展,陷入深深的忧虑和失望之中。
2008年新棉上市后,农民根据上年棉价情况期望籽棉收购价格在3.2元/斤以上。不料想,实际棉花收购价格却一路走低,由9月初开始时的3.1元/斤一直下滑到11月份最低时的2.2元/斤左右,每斤比上年度平均价格降了1.00元左右,降幅达31%。这大大低于棉农的心理预期。
棉花价格大幅走低的主要原因:一是皮棉价格大幅下滑。国内棉纺行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受阻,整个行业严重不景气,开工率仅70%左右,有的甚至停产,用棉量大幅减少,皮棉价格从2008年7月份最高14100元/吨降到10月份最低9700元/吨,降幅32%,跌至四年来最低点。二是棉籽价格也不断下跌。2008年9月初以来,棉籽油、棉粕、短绒等棉副产品价格均大幅下滑,导致棉籽价格从9月初的每斤1.40元降到12月份的0.65元左右,降幅54%。三是棉花企业收购积极性不高。由于棉价连续下滑,收购风险增大,利润微薄,甚至亏损,收得越多亏得越多,所以棉花企业收购不积极,有的干脆未开秤,德州市680多家棉花企业中仅有40%的企业收购。棉花市场陷入了棉农嫌价低不愿卖、棉企怕赔钱不愿收、纺企生存困难不愿要的尴尬境地。
大量收储 棉企“丰收”
针对棉价下跌、棉农收益减少的情况,为保护棉农利益,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棉价、扶持棉花生产的政策措施。国家除了出台棉花良种补贴范围2009年覆盖全部棉田、2009年4月1日开始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6%外,最重要的政策就是大量收购储备棉。
国家大量高价收储,抬高了皮棉价格,同时造成市场上棉花库存减少,有效供给不足。市场资源短缺,产生了恐慌心理,推动了棉价上涨。春节过后,棉价开始稳步回升,今年5月底,皮棉价格上升到12900元/吨,比春节前上涨19%,7月中下旬达到13700元/吨。相应地,籽棉收购价格从去年11月份最低时2.20元/斤上升到2009年4月底的3.1元/斤左右。
据了解,德州共有680家棉花企业,截至2009年7月底,德州市共有45家棉花企业参加了公检,2008年度公检量15.3万吨,比上年度增长134%,占山东省总公检量的48%,有9家企业加工量超过5000吨。
国家按12600元/吨的价格收储,给400型企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当时棉花市场价格只有不到11000元/吨,差价高达1000-2600元/吨。德州400型企业积极竞标中储棉,不少企业赚了个盆满钵盈。部分棉企负责人认为,2008年度参加交储的企业少的能赚一两百万,多的赚了近千万元,这是多年来棉花企业所没有的业绩。 (马 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