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天空,云层遮盖前往方向,迷失在黑暗之中。天使问我,手中紧握不放的是什么?我说,那是寻找梦想的灯火。”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犹如世界经济上空的滚滚黑云,恣意翻卷,逐渐蔓延。当金融危机把所有的泡沫都随波褪去,留下的不仅仅是惊慌失措的裸泳者。关键词:“过冬”,当仁不让地成为时下中国农资流通领域最为热议的话题。
2008年以来,化肥市场价格激烈动荡,难以预料,农户需求锐减,经销商持币观望,仓库库存难以消化,厂家资金难以回笼……中国化肥流通领域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酷的寒冬。如何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抵御被“冬天”的寒潮所侵袭,避免偶发性的感冒而引发伤筋动骨的风寒,正成为时下留给先知先觉的农资流通领域紧迫思考的必修课。经济危机不仅是对农资流通领域的一次挑战和考验,更是农资行业自我调整的绝佳时期。
历经沧桑巨变
遭逢“最冷冬天”
40年前,当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第一次来中国时,他看到的娱乐节目是喷火表演。今年春天,当他再一次来到这个东方国度时,大提琴家马友友正在那里深情地演奏。奈斯比特说:“从喷火表演到马友友演出,这就是40年来中国发生变化的一个缩影。”
何谓缩影?释曰:星移斗转、沧桑巨变。然而,迎面而来的金融危机将中国农资行业也拖入多年未遇的“最冷冬天”。
农资流通领域作为一个可以贯穿化肥行业产销链条的重要纽带,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国现有的化肥流通企业主要构成包括:以中农、中化为代表拥有进出口权的大型流通企业,省级农资公司,市县级农资批发商,乡镇级农资经销商和村级农资零售商,其共性依旧延续着粗放式的经营模式。而不完善或短期的企业发展战略则导致了目前行业抵御危机的能力低下,面对势如潮水般的危机,各农资流通领域的个体变得束手无策、望洋兴叹。
2008年12月2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这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了保障化肥生产供应问题,出台了促进化肥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六条政策措施。措施中第四条明确表示:“推进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允许各类投资者进入化肥流通领域,鼓励和扶持发展大型化肥流通企业。” 从而明确了今后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今年3月,财政部、商务部等八部委联合公布了《关于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的意见》(下称《意见》),为构建多元化、连锁化的现代农资流通体系提出了具体目标。《意见》提出了完善农资流通体系的总体目标:培育若干家销售额超100亿元的大型农资流通企业。
今年4月,商务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9在全国新建和改造15万家农家店和1000个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5月23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农村邮政物流发展的意见》。这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措施,也是党中央、国务院惠农强农的重要举措。
防患于未然,当机则立断,国家政策对于行业的有力驱动,让中国农资人收获了冲出严冬的信心和力量。
取火莫若取燧
汲水莫若凿井
这场金融危机令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克服困难也不能脱离国际经济的影响。
取火莫若取燧,汲水莫若凿井。农资流通企业必须正确判断形势,充分估计困难,多管齐下,在“危险”中寻求“机遇”。
业内专家指出,以前化肥企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行业内多个企业之间单纯的价格和服务的竞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目前化肥流通企业的竞争理念已经得到提升,不再是你死我活的拼杀,许多流通企业和中小经销商学会了竞争中的相互妥协与联合。对于中小流通企业和化肥经商来说,不仅要上联大化肥流通企业集团取得资源,实施“与大象共舞”的策略,也要积极联合当地同行实施和筹建农资综合服务组织,与优势经销商积极整合,成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体,开展农资综合系列化服务,实现从竞争到竞合的转变。
当前,农资流通行业并未彻底摆脱困境,对于未来市场的走势,国内各农资流通企业纷纷表达了各自看待金融危机的想法。
浙江农资集团总经理汪路平表示,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集团公司明确提出要辩证理解业务经营中的两个重要关系:一是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在目前阶段,保持稳定高质量的业务运作比追求规模和寻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更为重要,也更加现实。既要防止逆势冒进扩大业务规模,也不应该允许业务规模出现较大的滑坡。二是稳定诚信者合作联盟与新客户新业务的关系。事实证明,诚信者合作联盟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资源和客户,更让企业有效地规避了重大经营风险。
河北金桥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苏东桥表示,在应对金融危机中金桥农资加大了战略调整:通过品种的整合,使得企业销售的商品大都是有信誉保障、质量保证、发货及时的产品。越是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企业越应该加强宣传,别人退让市场,我们就应该抓紧攻占市场。坚持快进快出、不占用大量库存,目的是加速资金周转速度、减少资金占用,压缩一切管理费用。
“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我国政府见事早、判断准、行动快,应对危机政策措施出台的速度、频率和力度,世所罕见。从中国经济运行出现的积极迹象看,形势比预料的好。事实证明,中央为应对经济困难出台的一揽子计划是及时、正确和有效的。” 国家发改委某负责人说。金融危机后,价格的剧烈波动和市场的供需变化促使化肥流通行业将经受一场巨大的洗礼,调整、创新是渡过难关的根本力量。化肥流通企业只有不被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变数中捕捉和把握发展契机,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利好因素,就一定能危中求机,化危为机,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让中国经济巨轮始终平稳较快前行。
莫道今年春将尽
明年春色倍还人
“信心要比黄金和货币还要重要,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今年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谈到金融危机问题时这样说道。诚然,回到目前的农资流通领域,只有失败的企业,没有失败的行业。如何着眼长远、务长远、利长远,才是发展的基础和源头。
一位网友在《中国农资人论坛》中曾这样深情地写道,疾风知劲草,机遇与危机并存,大浪滔沙,是沙自流,是金自存。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是化狂风暴雨为斜风细雨,化对立抗争为和谐共存。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惧它。面对暴风雨的挑战,我们应坚定信心,看清行业发展趋势,适时做出决定,风雨过后定将见彩虹。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分析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呈现低位企稳回升态势,生产同比降幅收窄,环比逐月增长;部分主要产品需求回升,价格总体回稳;行业投资平稳增长;效益下降减缓。
石化协会重点跟踪的62种(类)石油和化工产品中,产量同比增长的占60%,下降的占40%。1-6月累计,化肥产量 3250.4万吨,同比增长9.5%;农药产量116.8万吨,同比增长10.5%;前6个月化学肥料制造业总产值为2206.4亿元,同比增长0.2%;化学农药制造业产值累计为687.1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增长较快的领域包括化肥、农药行业,同比分别增长36.9%、44.2%。这无疑是一个温暖行业的好消息,在逆流而上的涛声中,农资行业正在冲出“最冷冬天”。
上半年,供销合作社系统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回升趋好的态势。6月份,整个系统销售化肥1143.90万吨,连续四个月销售突破千万吨。1-6月累计,全系统销售化肥5155.60万吨,同比增长10.43%,增幅比去年同期高2.19个百分点。尿素、磷肥、钾肥、复合肥等主要品种均有不同程度增长。销售农药33.68万吨,同比增长8.72%;销售农膜26.61万吨,同比增长35.51%。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在冬意袭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期盼春意的盎然。危机下的改革,是在困境中找出路;若干年后,我们回头眸视,必将是中国农资流通领域崛起征途中一个必跨的重要门槛,是其迈上再次腾飞新台阶的重大转折。我们有理由相信,穿越“最冷冬天”之后,中国农资流通行业必将变得更加坚强。(相关报道详见B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