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8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那次转身很艰难

□本报实习记者 米雅娜

  贵定县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的黔中山原中部,这里的供销合作社如今的日子可谓红红火火。这样的状态得益于这里曾经经历的那场伤筋动骨的改革。提起那场改革,当时的“操盘手”——贵定县供销合作社主任赖庆英感慨地说:“难啊,改革太重要了,但也太不容易了!”

  人性化的改制

  2002年,贵定县供销合作社开始改制。改制前的贵定县供销合作社并不比贵州省任何一家供销合作社拥有的困难少,人心涣散、经营困难、货品陈旧、直属企业利润不佳、大量商品积压严重等问题这里都存在。就是这么一个在市场经济的巨浪挟裹下已经风雨飘摇的县级供销合作社,要想改制却面临着重重压力。以前的供销合作社是一个很风光的单位,职工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铁饭碗”被打破。因此,如何安置职工,确保稳定成为改制工作的关键点。改制工作领导小组开始了一场充满人性化的改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自然不在话下。

  “我们的改制相比其他地方有它的独特之处。”赖庆英介绍说,在改制中,领导小组在清算了直属企业的资产之后,首先做的就是截留部分资金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继续为所有职工缴纳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同时他们还保留了所有职工的档案和联系方式,当职工有困难时,他们都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正是这些细微的关怀,使贵定县供销合作社同时融合了新体制的灵活性与旧体制的凝聚性,使得后来的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56岁的供销合作社农资日杂公司接受改制的职工张俊生就被组织的这种关怀深深地感动着,2001年他的爱人患卵巢癌需要治疗,2007年女儿又患上白血病,大笔的医疗费依然没有挽留住女儿的生命。得知这一消息后,社里积极向当地民政局申请了8000元的医疗救助,并给他在直属企业谋到一个适合的职位。张俊生对这一切的记忆和感激之情至今清晰、饱满,他说:“我相信我们的组织。”

  贴心的服务

  用赖庆英的话说,“我们贵定县供销合作社的改制相当彻底”,不仅是形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改制后的供销合作社改变了以往与农户单纯的“买与卖”的关系,更加强化了为农服务的功能。依托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他们在全县建立了4个农资配送中心,这些配送中心实行农资统一配送,并在贵州省率先实行了“农资有奖先行赔付制度”,即由农资配送中心销售的农资如果出现质量问题,由销售站点先行赔付给农户,再由他们统一向厂家索赔。这一制度吸引贵州省诸多单位前来借鉴学习,之所以敢实行这样的制度,正如赖主任所说的:“源于在进货渠道上对质量的严格把关”。靠着这样的优质服务,他们的农资销售额由改制前的900多万元增长到现在的2000多万元,全县的市场占有率由改制前的65%增加到现在的85%。

  同时,贵定县供销合作社还积极争取县财政的支持,在改造供销合作社原有销售网点的基础上,将原有的32个销售点增加到现在的268个,建立起了覆盖全县75%行政村的村级综合服务站,这些农家店由经营者出自家房屋作为店面,而营业执照、货架货物、消毒设施等都由供销合作社统一配送,并提供举报电话,从而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此外,很多村级综合服务站还开发了针对农民的特殊服务,如帮助打工农民工免费送汇款单等,很多店还提供大米、面条、茶叶等加工服务。“下一步,我们打算将副食品、工业品等都纳入到我们的销售范围”,赖主任的语气中透露着重新夺回供销合作社地盘的自信。

  “穷则变,变则通”,这是因为信守了这条亘古不变的道理,贵定县供销合作社实现了凤凰涅槃的重生,也许在销售动辄过亿的今天看来,他们的收益并不是那么的耀眼。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思想解放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干劲,让我们对这个供销合作社的明天充满期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