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8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靠自己的双脚迈过一道道坎


  讲述人:江西丰和农产品有限公司经理 万跃进

  整  理:本报记者 陆 璐

  我一直就在供销合作社的基层做事,一干就是将近30年。1980年从部队转业回来以后,我被分到了南昌市供销合作社下属的土产公司,从汽车队到党委办公室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一直是坚守在一线。这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领导的鼓励,但是,我们企业的员工从来没有忘记曾经走过的艰辛,一步一个脚印地靠着我们自己的双脚迈过了一道又一道坎……

  还记得1988年我刚来这个农产品有限公司,前身是南昌供销商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虽说是土产公司的一个分公司,但当时这个市场已经完全市场化经营了,比起陶瓷、棉麻那些还带有些计划成分的领域来说,这儿困难得多。总公司为了解决这个连续亏损企业的问题,专门成立了工作组,作为工作组成员之一的我最终被留了下来,从此开始了长达21年“守边关”的日子。说这里是“边关”其实都不为过,因为太苦了,基本上没有人愿意上这里来。每天上班还要过桥,以前赣江上的桥很小,刮风下雨的时候,下面的沙子啊、泥啊、水啊都被刮上去了,别提有多脏了,不少人也因为受不了环境之差离开了,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

  企业困难,要想干下去,只能慢慢搞。我们当时挂着集体的牌子,但干着个体的活,做买卖什么苦都吃过。记得有一阵我们做水缸的生意,当时陶瓷营业部的不愿意做,比较累,但是只要有活儿能挣钱,我们就做。水缸从宜兴那里运到南昌,船停到了赣江边,天气就像现在一样7、8月份,南昌最热的时候,根本找不到人愿意帮忙卸船。没办法,我们的职工就自己去扛哦,几十斤的大缸,职工们从早上6点开始一直扛到天黑,膀子磨破了、红肿了,很苦,但是就凭着一股子韧劲和不服输的干劲,我们挺了下来…….

  过去啊,我们就是像个体户那样做做买卖,一年里的多半年都是在外面跑。我记得当时在内蒙古、新疆这些地方做葵瓜子生意,为了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我们不能像个体户那样去中间商那里进货,就自己骑着三轮车直接到乡下挨家挨户地收瓜子,刮风下雨,天凉天热不停地干。赚的时候赚,赔的时候也赔得很惨。于是我想可不能老这样下去,必须搞点儿有特色的、我们有长处的、能稳定发展的项目,于是,批发市场的旧仓库成了我开发的第一个对象。

  虽说是个大仓库,但当时已经破烂不堪了,要是不及时开发、改造,早晚会被房地产商盯上的。 可怎么搞呢,我们当时穷得叮当响。于是,我就开始到处跑钱,希望能够集点儿资,一个月后总算是解决了大问题,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干部职工帮了我们大忙了,我们筹集到了改造资金400多万。因为缺钱嘛,我们就决定自己搞,不请人,设计也好,基础也好啊,全部自己搞。怎么搞呢,就得想办法咯,我们就去那些市场买旧材料,哪个地方拆掉了一个大棚啊,人家更新了,我们就把他们那些旧东西买回来,包括那个卷闸门啊,我们就买那些旧的,回来自己拼咯。白天我们拆电线、捡砖头,晚上就找几块木板当作床铺,睡在市场里,有时候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慢慢地,市场被我们搞起来了,旧仓库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经营面积达到了9000多平方米。

  批发市场好转了,领导很高兴,于是把原来的一个贸易货栈又交给了我们,这个贸易货栈也好不到哪里去,长期以来就是个包袱,呵呵,我这是一个包袱接着一个包袱啊。两个单位合在了一起,人也多了,困难也多了,但既然最艰苦的时候我们都挺了下来,这道坎肯定也能迈过去。企业改制的时候,我们坚持了全员置换身份,但也尽量做到“无情改革,有情操作”,我们有个口号“愿意留下的我们全部留下,愿意自己创业的我们鼓励还要给予扶持,在外创业受挫愿意回来的我们依旧欢迎。”正是这样的开放理念,才让这么多员工心甘情愿地留在了企业,同甘苦、共患难……

  我们这个公司啊一直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凡事自己动手,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包括现在自己的办公大楼都没有请建筑公司,靠着所有员工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地盖起来的。这些年在供销合作社基层工作,我们靠的就是一份不怕苦的供销社精神,就算再大的坎靠着自己的双脚都能迈过去……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