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一家人,应该茶来茶往,同心协力赚世界的钱。我建议台湾十万茶农到内地来发展,两岸茶农茶商联手合作,让中国茶进军全球,创造中国茶的世纪。”这是天仁、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发出的呼吁。今年4月,他在台湾苗栗县竹南镇主持召开“台湾茶业发展论坛”,呼吁台湾茶企以台湾茶的优势拓展内地市场。
天仁集团、天福集团是海峡两岸茶业龙头企业,作为集团总裁,李瑞河一直不赞同台湾当局把茶叶列为负面表列、不准对外投资:“我呼吁台湾十万茶农到内地发展,在台湾有些影响,去年约有三成的茶农反对,今年认同的人多了,反对的只剩下一成。”
台湾媒体说内地茶商砸8亿买台湾高山茶, 岛内市场高山乌龙茶就缺货了。这篇文章的视角很奇怪,农产品有销路不是很好吗?流通带动消费,消费促进生产,茶叶供不应求,茶农就能得益。如果卖价是收购价几倍属实,这并非坏事,自有市场经济的杠杆调节。而且以高价收购13万斤茶叶,对台湾茶农是利好的消息,仅占台湾茶叶年产量的0.36%,怎么就造成台湾茶缺货了?显然文章从“锁岛”的思维出发,反对两岸茶来茶往,与李瑞河的观点与天福、天仁的立场与茶农的利益是对立的。
李瑞河认为,茶叶管制束缚了台湾茶业的手脚,使台湾茶错失在内地发展的黄金时期:“10年前,在内地市场台茶售价是内地高端铁观音的一倍。如今,台茶价格不升反降,而内地高档铁观音可以卖到5000元。市场此消彼长可见一斑。台湾主产乌龙茶,而且栽种及制茶成本过高,早已缺乏国际竞争力。内地有绿茶、花茶、乌龙茶等品类。开放内地茶叶输入,丰富茶叶品种,才能更好地发展台茶的国际市场。此外,“大三通”以来,内地游客赴台观光旅游,每年以500万人次计算,台湾的茶叶就可望消费整年的50%。如果台湾10万茶农‘登陆’卖茶,只要10%销台湾茶,台茶就能被带动起来。”
据了解,内地乌龙茶2008年年均增长率超过10%。而同期台湾乌龙茶产量因销路受阻不增反降,1990年为台湾乌龙茶产量约2万吨,这几年在1.8万吨徘徊。在这种情况下,还反对将台茶销往大陆,可悲又可笑了。
2004年,李瑞河曾呼吁开放内地茶叶进口,提升旅游业,带动台湾茶叶经济,但未能得到响应。目前,台湾茶叶经济边缘化的现象更趋严重。李瑞河表示:“打破台茶发展瓶颈,必须开拓内地市场。茶农嫌到钱了,即使坐飞机到北京、上海喝台湾茶,又有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