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7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阻止化肥损失 增加种田效益
化肥养分控失剂及其产业化成果通过专家组鉴定
□ 本报记者 鲁国顺

  7月12日,安徽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联合安徽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化肥控失剂生产技术和产业化进行了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化肥养分控失剂及生产技术具有原创性、先进性。用控失剂生产的肥料是一种高效环保新型肥料,对促进化肥产业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控失剂节肥增效

  试验表明,控失剂与尿素混合,随雨水径流损失减少28.3%;仅施控失剂,土壤内氮素随雨水径流损失减少8.7%。渗漏损失减少最显著,考察1米厚的土壤层,控失复合肥中的尿素损失减少78%,控失磷肥中磷素损失减少74.2%。利用大气光学检测,控失尿素氨气挥发减少17%,控失复合肥氨气挥发减少32%;控失尿素温室气体N2O挥发减少9%,控失复合肥N2O挥发减少3%。可见,控失剂与化肥复配,能显著降低化肥养分通过径流、渗漏和挥发途径的丢失。

  2006年,在安徽两地三县首次进行控失复合肥肥效试验,所有试验点减氮20%,一次性施作基肥,单晚和双晚水稻平产,玉米增产5%。

  2007年在巢湖流域12个市县进行大规模控失化肥与普通化肥等养分试验示范,所有示范点控失化肥田块增产都在10%以上。2008-2009年安徽、河南两省冬小麦试验示范对比试验显示,控失化肥比等养分普通化肥平均增产6.9%以上。可见,控失剂与化肥复配可使肥料达到减量、减排、增效、增产的目的。

  施肥现状令人担忧

  化肥和工业燃料的普及,使人类从空气中提取氮的速度比工业革命前提高了一倍,但随之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等严重的环境问题。

  我国氮肥利用率只有30%-35%,大部分通过径流、渗漏和挥发等途径损失掉;流入湖泊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蓝藻频繁爆发的严重后果;渗入地下导致地下水硝酸盐超标,是饮用地下水居民肠胃疾病高发的元凶;化肥分解释放的氮氧化物是极端的温室气体分子,一个分子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10个二氧化碳。

  多家企业引入控失技术

  针对化肥养分的丢失难题,中科院暨安徽省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经过多年的攻关,发明了化肥‘控失剂’生产技术。控失化肥与已知的缓/控释肥不同,缓/控释肥针对化肥养分释放或分解速率,控失肥主要针对化肥养分的迁移速率和挥发速率。针对的科学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术原理也不同。这一原创技术得到国家、中科院和安徽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全国独家生产化肥控失剂专业科技公司,安徽帝元生物科技公司2008年建成年产2万吨化肥控失剂生产线。

  专家组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对控失型化肥的产业化力度。安徽红四方、山东金沂蒙、河南心连心等大中型化肥企业也攻克了技术难关,完善了控失剂添加技术,并进行了较大规模试验示范。首批数家控失化肥技术产业化企业共具备每年300万吨以上控失肥生产能力,可供推广应用面积6000万亩以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