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7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撬动国内消费市场 促进棉业可持续发展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棉花协会会长周声涛一席谈
□ 本报记者 吉宝飞

  “从长远来说,中国需要完成从制造大国变成消费大国的跳跃,这也是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深层思考。”在2009’中国国际棉花会议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棉花协会会长周声涛强调。如今金融危机仍在继续,考验着我国棉业各方的应对能力,如何撬动国内棉花消费市场,成为促进中国棉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据了解,中国的棉花产业是典型的民生产业,上游的棉花生产系着1.4亿棉农的增收,下游的纺织业劳动力密集,80%以上的职工来自农村,涉及2000万工人的生计。中间大量的棉商、棉企和棉花加工业更是聚集了数以千万计的人力。

  生产环节:

  让棉农有稳定的收益

  “救急救市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如何健全机制,有一个长期的、前瞻性的制度设计。”周声涛说。

  去年我国棉农的收益大幅下降。2008/2009年度,中国棉花总产量达到800万吨,是本世纪以来又一个丰收年。但新棉上市以来,金融危机导致棉花价格持续大幅下跌,企业不敢收,棉农“卖棉难”,据有关部门调查,去年棉农直接现金收益每亩只有640元,降幅32%。

  面对此境况,中国棉花协会向国务院报送了应对金融危机、保护棉农利益的报告,相关建议得到采纳。有关部门迅速出台调控政策,对稳定国内急速下跌的棉花市场、减少棉农损失,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政策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棉农利益,让棉农有稳定的收益,同时在农工商三者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周声涛提出,要综合考虑粮棉比价、棉农基本收益、内外棉差价、纺织企业承受能力、流通企业合理利润空间等因素,从产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建立长效、灵活、积极的宏观调控机制,避免出现棉贱伤农、棉贵伤工的恶性循环。中国是一个产棉和用棉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发展棉花生产只能走稳定面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和质量的路子。

  下游市场:

  从制造大国变成消费大国

  作为世界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的棉花产业又是典型的需求拉动型产业,对市场的依存度很大,特别是外贸市场。作为全球纺织业第一生产、出口大国,目前我国的纺织品出口总量占据国际市场25%的份额,实际的国际依存度在30%以上。

  对中国纺织业来说,传统的增长方式受到审视。在金融危机下,中国纺织业产销低迷,出口受阻,产品积压,需求减弱。虽然“中国制造”的纺织遍布全球,数量多、品种全,但中国纺织业在跨国产业链上获得的市场价值只有15%—20%。

  近年来,国内消费一直在稳定增长,据统计,在2003年至2008年的6年间,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明显的上升势头,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速度分别为9.2%、10.2%、12%、12.6%、12.5%和14.8%。今年一季度,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3.6个百分点。

  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下决心花气力保民生,扩内需,加快形成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不容置疑,内需市场成为当前棉花产业新的发展方向。

  “为配合政府‘保增长、扩内需’的举措,中国棉花协会于今年启动了‘中国棉花’标志的推广活动。”周声涛说,该标志有三个特征:一是国产性,国产棉使用须达到60%及以上。二是纯棉性,棉纤维含量须达到95%及以上。三是优质性,其内在质量及外观品质要达到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优等品指标。该标志以“优质、纯棉、环保”为品牌象征。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和购买意愿,以期实现促进棉花及棉织品市场占有率的目标。

  市场是产业的立足点,促进我国棉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新的增长方式,而不是原有方式的简单重复。撬动国内消费市场,迫在眉睫。“中国棉花”标志活动任重道远,需要全民参与,共同努力!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