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7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李昌鸿先生的“壶外功夫”和“盛甲子”

□ 张学明

  当代宜兴壶界,李昌鸿先生可谓大名鼎鼎。他早年有幸追随民国时代已崭露头角的壶艺大师顾景舟。我因与景舟翁有近十年交谊,我首次拜访其师景舟翁时,因着他诸多与壶不大相关之人文知识,我脱口而出,夸其有“壶外功夫”。

  以“壶外功夫”来描述李昌鸿先生,我想同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里我先将“壶外功夫”作一诠释:它理应是做壶之外的文化视野以及汲取壶外姊妹艺术的功力。简而言之,“壶外功夫”是经过阅读、观摩文物,练习绘画书法等天长地久所培育历练出来的一种功力。事实上,宜兴壶名作家历来都有与同时代文人交谊的优良传统,大彬、鸣远、彭年、玉麟无一例外。

  由李昌鸿先生设计的“竹简壶”,获1984年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那“竹简”是古时未发明纸之前的中国的书籍,足可见证其“壶外功夫”之深。将古代读书人寻常而宝爱之物,挪用在茗壶上,使壶之书卷气息获得极佳之表现。在二十年前,在当初还是紫砂工艺厂副厂长的李昌鸿办公室中,我曾亲眼见到李昌鸿先生一次订购了五千多元的古典文学、文献、美术等书籍。

  受我的怂恿,李昌鸿先生许多年前走访了溧阳,复印溧阳县志中关于曼生的文献资料。李昌鸿先生谦逊,让我替他校对复印的古文献标点。事实上,我那点古文学素养未必比他强,我看了除了四五处可商榷外,其它标点都是正确的。这也可窥视,长期的繁忙公务缠身,他依然能坚持读书、练字。没有天长日久的刻苦学习,哪有那番“壶外功夫”呢?

  今年“牛”年,又适逢共和国六十华诞。出于爱国之情,又适逢中国历史上千年难遇的盛世,李昌鸿先生创意以“盛甲子”为题,创设六款茗壶,分别为大彬莲子、大亨线元、曼公秦权、景舟掇只、昌鸿石瓢、昌华茄段。这些壶型,无一例外是古典和经典的壶形。

  “石瓢”、“掇只”是最雅俗共赏的壶形。在目前黄龙山最大的泥料采矿井——四号井被封的情势下,壶料之危机是显而易见的,而李昌鸿先生的“昌华公司”选优质泥料,使这六款茗壶一望而知比目前坊间一般壶料考究得多。

  壶是手工艺品,我以“做工老到”来描述这批壶工手。老,即是老练;到,则是到位。这得靠壶艺人技艺之娴熟,而玩壶行家也因天长日久训练出来的眼光,比较出哪一类工手更多地传承了近五百年宜兴壶的大家风范。

  李昌鸿先生作为“盛甲子”的“导演”,不久前特邀我在陶都共商“盛甲子”这一套六款主题收藏壶,我们形成一个共识:“盛甲子”作为主题收藏壶,一定要让海内外藏家在未来的岁月中实现增值。因此,起步价不仅低于“昌华”相似作品,更要低于目前宜兴同档次壶。

  李昌鸿因陪伴了共和国的成长,而有今日个人的成就,在半个多世纪中怀抱着对共和国的一份深情厚意。鲜为人知的是,李昌鸿先生祖籍安徽休宁素有“状元之乡”的美誉,是明清两朝出状元最多的县。“友泉居”的主人王齐总经理,其父王根鑫是李昌鸿先生几十年的老友。因了这段缘由,“盛世藏宝,感恩思源”,我亦衷心祝愿茶友藏友拥有一把李昌鸿先生亲自铭刻的“盛甲子”茗壶。(写于赵州柏林禅寺。)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