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7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六如学茶记

□ 舒 英

  我是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最喜爱的休闲方式就是读书品茗。一次闲逛书店时,我信手翻阅六如茶文化丛书之一的《茶道养生》,便被书中精彩的内容所吸引。买回家后,我品读再三。从此迷上了茶,也热爱上了茶文化。几经周折,打听到作者林治先生创办有六如茶艺培训中心,于是我登门拜师,到六如茶艺培训中心学习茶艺,开始了与茶的对话。

  到六如茶艺培训中心后,我感到温暖惬意,这里有家的感觉。在六如的茶艺师中间流行一句话:“十八岁以前的美是爹妈给的,十八岁以后的美是我们修习茶道修出来的。”看到这些清纯文静的茶艺师,更增强了我学习茶艺的欲望。尤其是在听了林治老师讲中国茶道的课后,被老师深厚的功底所折服。

  我原本以为参加茶艺培训无非是学习一些泡茶技巧和养生之道。没想到在六如茶艺培训中心十分注重知行并重,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林老师把培训分为三大块、三境界,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从“得味”到“得韵”,最终向“得道”去努力。

  所谓“得味”,即通过茶叶审评课,使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六大茶类的特点。通过品尝各种名茶,去感受六大茶类中代表性品种的色、香、味、韵、气、形,达到掌握茶性的教学目的,为学习茶艺和茶道打下基础。在“得味”阶段,我们饱享了口福。

  林老师认为:“掌握茶性是靠反复用心品茶品出来的,不是听课听出来的,也不是背书背出来的。”他反复强调:“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所以把自己从各地带回来的好茶,都拿到培训中心与我们分享。茶叶审评课由国家级评茶师、茶艺技师、台湾高级茶艺讲师郭粤明老师主讲。上课所用的茶本身都是难得的好茶,加上郭老师精湛的冲泡技巧,不仅让我们开了眼界、饱了口福,而且真正达到了“得味”的境界。

  “得韵”,即把泡茶从生活琐事升华为生活艺术。这是“茶艺学”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我们的学习重点。

  “六如”茶艺培训中心1998年创办于武夷山,十几年来,每月都开办一个面向全国茶艺爱好者的培训班,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辅导老师指导我们先熟练掌握解说词和冲泡程序,进而使每一个动作优美规范。从初学茶艺到传神达韵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们感受茶艺的无穷魅力的过程。林老师特别强调:“茶艺不仅仅是表演艺术,更是生活艺术,她要求过程美与结果美相统一,泡出一壶色香味韵俱佳的好茶才是硬道理。”我们每次考试都是用好茶,真刀真枪实操,所以每次考试也都成了品饮名茶的盛宴。

  “得道”是由林老师亲自授课,林老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口才非常好,毫不夸张地说听他的课是一种精神享受,如闻古寺晨钟,使人神清意远。讲到茶道与儒、释、道及美学的关系,林老师旁征博引,精彩的禅宗典故、玄妙的道家哲理、引人入胜的茶诗、茶词他信手拈来,并根据他的生活历练谈自己的感悟,把深奥的茶道,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常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

  我最喜欢的还是林老师每次讲课总是留给学员足够的提问时间。对于学员不理解的问题,林老师常常用几句话或借用一个典故就让我们豁然开朗。

  通过23天的学习,我不仅学会了六大茶类的冲泡技巧,而且在习茶过程中学到了一些生活哲学,这些理念都使我终生受用无穷,修习茶道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使我的生活充满快乐和诗意。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