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7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首家国家级实验茶场演变
——茶乡湄潭朝圣

  诞生于1939年

  1939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两年之后,中国的大半壁江山已经沦陷,国民政府被逼迁都重庆,全国上下许多大学、科研机构、工商企业也随之陆续迁往西南大后方,以避免战火,保存国家与民族的内在实力。

  这一年,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总公司的40余位国内知名的茶叶、昆虫、特作等专家,在王淘(中农所人事课长)、张天福(技士、金陵大学学士)的带领下,抵达相对宁静而距离重庆不远的湄潭,开始筹建中国现代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生产机构——中央实验茶场,并由此推开了中国现代茶业的第一扇大门。

 

  1949年:大师从这里出发

  随着抗战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大师们先后离开了湄潭。李联标去了浙江,并亲自参加了中茶所的筹建工作;刘淦芝则去了台湾,成了台湾茶业的领军人物;张天福去了福建,现在已是茶学泰斗、业界寿星……

  但是,大师们留下的足迹,深深地印在了史册里,印在了湄潭这片中国现代茶业的圣土上。

  以后的中央实验茶场,最后分离成贵州省农业厅直属国营企业湄潭茶场和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湄潭茶场,一直是贵州省最大的茶叶农垦企业,在继承了中央实验茶场所研究的绿茶、红茶品质的基础上,开发了湄江茶(为时任贵州省省长周林所命名,又名湄江翠片)、湄潭红碎茶,是时名扬四海,其茶叶出口量在改革开放前,一直位居全省之首,几乎包揽了整个贵州出口茶叶的生产加工。

  同样带着中央实验茶场基因的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在以后的数十年时光中,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造就了一大批在国内外茶叶科学界有影响的茶学家。茶学家们在茶树新品种选育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黔湄419”、“黔湄502”等茶树品种被定为国家级良种,被命名为“华茶31号”、“华茶32号”。其中,“黔湄419”位居同时认定的全国22个优良品种之首。这些成果,获得了不同层次的科学奖励。其中由冯绍隆主持研究的《茶树组合密植研究》还获得了联合国科技信息促进系统(TTS)的“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

  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实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一直处于全国同类机构的前列,为贵州茶业乃至全国茶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主要得益于茶科所汇集了一大批全国知名的茶学专家,如夏怀恩、邓乃朋、刘其志、王正容、冯绍隆、吴子铭、张其生、牟应书等等。是他们这一批痴迷茶学的专家,植根于湄潭这片具有深厚科学文化厚土,数十载潜心研究,不为名利所动,才有那么多有份量有价值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涌现。

  这些成果,不仅有益于今人和后人,同样也足以告慰前人。

 

  1978年:开始新的辉煌

  历史在1978年后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湄潭在经历了中央实验茶场的启动、湄潭茶场开拓、省茶科所指导、核桃坝茶叶专业村的引领,迎来了新一轮茶业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这是历史的延续,更是时代的创新。

  湄潭,这位饱经沧桑的贵州“茶老大”,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风雨阳光之后,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贵州茶业第一县,成了屈指可数的中国名茶之乡。进入新世纪以后,湄潭人始终抓住茶叶不放,茶园面积从二十世纪末的不足5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0万亩,茶叶企业由当初的湄潭茶场和几个社队企业,发展到有国家、省、市、县龙头企业涉茶叶加工、茶籽油精练、茶多酚提取、茶馆业、茶文化旅游业、茶业经济文化大家族。

  这种产业布局,受到茶界唯一的中科院院士陈宗懋的高度赞扬,他在参观了湄潭茶区后认为:湄潭的林茶相间的生态茶园是一流的,全世界少有的;湄潭能够集茶园生态风光、茶文化景观(天下第一壶)、茶叶加工、茶馆休闲业一身,在全国屈指可数,湄潭做到了。茶叶,已成为湄潭(48万人)三分之一人口的饭碗。

  湄潭茶业,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受到高层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胡耀邦、胡锦涛、回良玉、苏步青、钱运禄、王朝文、吴亦侠、林树森、黄瑶、王玉庆、王富玉、龙超云、李军、禄智明、马文俊、刘鸿庥、王录生、包克辛、庹文升、傅传耀等领导先后多次莅临湄潭茶区视察。当年胡锦涛同志视察湄潭时提出的“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既能富民强县,又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看法和期望,早已在湄潭变成了现实。湄潭的森林覆盖率由当初的百分之三十几上升到现在的51.6%,茶园生态风光已成为湄潭最具特色的风景。

  陈宗懋、刘枫、权启爱、丁俊之、林治、吴锡端、于观亭、张玉娇、王根发、王亚兰等许多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多次到湄潭茶区考察指导茶叶产业发展。中国茶科所的权启爱研究员在2001年刚下飞机就激动地对迎接他的湄潭人说:“我是来湄潭朝圣的!湄潭是一代茶叶大师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开创茶叶事业的地方,在今天的中国茶界,是一个圣地……”。

  中国现代代表国家行为的第一个茶叶科研机构和生产基地建在湄潭,开启了中国现代茶业科研种植的先河,留下了一代茶叶大师们的深深的足印,是当代茶人心中的茶叶圣地。当年大师们研制的用来换枪枝弹药的颇为悲壮的茶叶,如今成了父老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金子,想来这也是那一代茶叶大师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希望茶叶带给人类更多的幸福与和谐。

  (周开迅,系湄潭县政协副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民族民间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贵州省作协会员、湄潭县茶文化研究会会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