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7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这一课讲喝茶

□ 郑启五

  在土耳其语中,“茶”是Cay,汉、土两语发音相近,中国因素显然。我恨不能第一课就把这个“茶”字教给我的土耳其学生们,早早摇响那“丝绸之路”的驼铃。可我采用的课本《新实用汉语》却一点也不理解我的心情,第二课出现“我们都喝咖啡”,但偏偏没有茶的蛛丝马迹;第九课等来的是“我们喝红葡萄酒”,“茶”依旧没有“泡”入课文。我所钟情的“茶”仅仅是作为课文的“补充生字”,轻描淡写,连同“可乐”呀“雪碧”呀“牛奶”呀“啤酒”呀,一同姗姗来迟,勉强进入视野,且不纳入必须掌握的“生字行列”,这真是太不应该了。

  到了这个新学期的期末,我突然灵机一动,我的课堂我做主,毅然决定给这个“茶”字开一个冠冕堂皇的“后门”,让它好好享有一下“超生字”的“最惠”待遇。我的最后一节课提前20分钟结束,然后宣布隆重举行“汉语学习班胜利完成第一学期课程”庆典。正当同学们面面相觑的时候,我变魔术似地从原本扎得严严实实的手袋里摸出了一套精巧的白瓷功夫茶茶具,全体学生顿时惊叹起来。这套被套在蓝色拉链小方包里的茶具是多年前参加闽南的“安溪茶文化高峰论坛”时的礼品,一直闲置未用,现在无疑到了它亮相的最佳时刻了。

  紧接着我又从我神秘的“百宝包”里摸出了茶叶、茶滤、竹夹、竹勺、热得快等一系列功夫茶的用具,而原本就立在讲台上不露声色的一大瓶矿泉水这下也归顺了“茶阵”。我把矿泉水倒入“热得快”,把插头插入讲台上的插座,一切的一切都如行云流水,按部就班,“三尺讲台”顿时成了一方“茶桌”!

  就在全体同学心生渴望,行将对“中国茶”一品为快的当头,我却暂时放下了手中热气腾腾的茶具,重新抓起了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草字头”加“人”加“木”的“茶”字部首分解,经这么一解体,一幅人与草木乃至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油然而生,让这些初通汉字的土耳其学子在“茶”字的拆分和组合里领略汉字的趣味和神妙。不过“茶”字有从“荼”字变化而来一说,但对于这一说法我可是刻意回避了,因为此时此刻这样的说法纯属画蛇添足。不但对学生来说于事无补,而且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吊足了胃口,这才开始大张旗鼓地“白鹤沐浴”、“乌龙入宫”,这才不失时机虚张声势地“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把闽南金黄透亮的铁观音茶汤,一一均匀地浇入娇小的白瓷瓯杯中,热气袅袅,幽香浮动,我的“Please请喝茶”一声双语令下,同学们争先恐后伸出手来,于是我又趁机唠叨了关于中国的“礼让”和外国的“Lady first”的异同……

  “七泡有余香”,我这第一学期的汉语课圆满结束了,但一盏中国闽南功夫茶的绵绵余香仍意犹未尽……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