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响应党的号召,王俊辰从首都北京下乡到革命圣地延安,少年才俊、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满腔热情地在广阔天地里接受着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白天下地劳动,晚上讨论争执,生活充实而快乐。也就是从那时起,王俊辰对中国的农村问题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情系三农 把脉症结
“没有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三农’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解决,中国的现代化就不能最终实现”,这是王俊辰思考多年后得出的结论。王俊辰说,新农村建设在他看来,存在着“一重”、“四弱”、“五低”、“三难”和“两无奈”。
“一重”,就是说,新农村建设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且这个任务十分繁重;
“四弱”,即:我国的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农村工作是我党工作的薄弱环节,我们国家服务‘三农’的组织实力还太弱;
“五低”是指我们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农产品标准化的程度、农民组织化的程度、农民的综合素质、社会化的服务水平和现代化的标准相比,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三难”:农民卖难、买难、增收难;
还有就是“两个无奈”:农民很无奈,政府很无奈。
乡野良医 紧拥农情
看到问题、思考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并对国内外流通领域有着深入研究的这位省级供销合作社领导人,针对性地给出了自己的对策,即:
紧紧围绕与市场机制接轨,牢固树立广泛参与和深度贡献的理念,通过不断提升供销合作系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参与度,不断提升供销合作社的现代流通业在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助农增收的中的贡献度;
紧紧围绕流通与生产有效对接,加快推进“新网工程”建设,使供销合作社的经营布局与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紧密相连,针对三种类型的县级供销合作社特点确定发展重点,把新农村便民店建设和县级连锁配送中心建设作为配套工程来抓;
紧紧围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参与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合作为纽带,注重发展与农户、农民经纪人、产销大户等社会力量的联合与合作,使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逐渐由资源型向服务型过渡;
紧紧围绕增强系统核心竞争力,大力培育供销合作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要向龙头企业发展,同时注重培育流通批发型龙头企业;
紧紧围绕“两个提升”建立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整体机制,加大开放办社力度,推进基层社改革重组,充分挖掘和释放各类生产要素的潜能,创新社有企业的发展机制,为统筹城乡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志于三晋 实惠三农
——今天的三晋大地,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供销合作社的明显标识,“新网工程”建设的网点遍布各个乡村,现代流通体系和农村、农业、农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农民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亲密伙伴。
——省政府出台专门的文件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职责,并以政府的名义召开全省供销合作系统工作会议,财政厅的财政补贴、发改委的项目配套,80多个县的相应跟进,这在全国供销合作系统中都是少见的,干部职工增强了干好工作的信念和决心。
——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今年上半年,山西省的主要经济指标呈现负增长。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山西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却逆势而上,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三年呈现两位数的增长。
而这一切,无不凝聚着山西省供销合作社主任王俊辰的汗水和心血,抚今追昔,他说,对自己的选择,对自己为“三农”所做的一切,他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