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发达的流通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的市场体系。
加大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给予支持,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流通领域。重点要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二是继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特别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支持力度,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检验检测系统、仓储和运输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安全卫生的全国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积极发展以鲜活农产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系统,提高农产品冷藏保鲜能力与市场均衡供应能力。三是扶持化肥集中产区和粮食主产区建设农业生产资料仓储、码头与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信息与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性农业生产资料物流配送中心,构建支撑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的配送、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平台。
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方式。一要对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交易方式、服务功能、管理制度、经营技术的创新,全面推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二要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流通方式、推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和经营规范化,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品牌农产品。三要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建立农产品“从农田到城市”直达快速通道,清除城乡流通壁垒,降低物流运输费用,促进鲜活农产品跨地区流通,形成畅通、便捷、低成本的城乡农产品物流网络。四要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资流通体系,提高大型连锁化农资流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依法进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建立以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为枢纽、以农资超市和便民店为终端的新型供应体制。建立农资流通企业信用档案,建立质量保障和损害赔偿机制。鼓励农资经营企业发展“庄稼医院”,把农资经营与农资科技服务结合起来,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用药,提高农资施用效能。五要加强农村日用品连锁配送经营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日用品超市,优化农民购物环境。完善农村大件和耐用消费品的销售与维修服务体系。
积极培育农村流通主体。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跨区域成立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对农村流通合作组织给予机构登记、办公场所和经费等方面的便利。建议对农村流通合作组织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二是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加强培训和业务指导,支持其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三是积极培育和引导一批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以直接投资或特许加盟的方式将现代流通方式由城市延伸到农村。四是支持中小型农村流通企业发展,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人才培训、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五是鼓励和支持供销合作社推进开放办社,发展联合与合作,提高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邮政系统要发挥邮递物流网络的优势,拓展为“三农”服务领域。
加强农村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整合现有信息资源,采用电脑、电视、电话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采取多种信息服务方式,建立起既能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交易服务,又能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信息平台。加强农村市场预测预警分析,建立农村市场突发事件应急调控快速反应机制。二是要创新信贷服务模式,探索部门或单位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信贷方式,满足流通企业资金需要。三是进一步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继续推动建立全国性支持鲜活农产品运销的“绿色通道”,对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给予降低收费标准甚至免除通行费的优惠,真正实现省际互通。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