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农卖茶要记名
前不久,在安溪茶叶市场,赶早来到茶都交易大厅的茶农们,被眼前的一幕逗乐了。在大厅电子过秤处,2名工商人员着装整齐,要求茶农们出示身份证登记个人信息。
“又不是警察,看什么身份证?”人群中有人不解。工商人员和茶都工作人员说:“这是县里的一项新制度,要求卖茶的人要对各自卖出的茶叶负责,以杜绝非安溪茶冒充安溪茶,或者安溪茶中质量不合格的茶叶流入市场,砸了牌子砸了市场。”
“而要让大家增强责任意识,真正负起责任,那就只能把大家的身份信息、交易情况记入台账”。随着解释的深入,人群排起长队,一边把要交易的茶叶过秤登记,一边交出身份证让工商人员登记。
不过这只是茶农入市交易茶叶实名登记的一个环节,所登记的信息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发生交易的时候,茶农和买茶者,还要双双到登记台共同履行下一环节内容的登记,即在交易凭证上登记买茶者个人信息、交易量、单价等。
这样一来,如果有一天买茶人出具充足证据,证明其交易的茶叶存在质量问题(包括卫生质量),那么经一定程序追查,工商执法人员就可以直接找到卖茶茶农进行查证。若是茶农“惹的祸”,对不起该怎么处罚,负什么责任,茶农全要担着。
当天,335名茶农履行了登记,他们成为安溪这项新政的第一批“试验者”。据统计,从这一天起,10天来每天都有数百名入市交易的茶农自觉登记。
购茶者增强交易信心
茶农虽议论纷纷,仍有人不大习惯,但是买茶者却均面露喜色。
买茶者来自全国各地,来自汕头的一名茶商说,千百年来茶农卖茶的交易习惯因为这项实名制度彻底打破。茶商汪先生来自北京马连道茶叶街,他说,有了实名制,知道茶叶出事由源头茶农担当,交易信心大增。此次他原计划买个三五担茶叶,现在要多买几担了。泉州闽南茶都谢女士认为,这项“新政”的现实意义,是刺激消费者购买安溪茶叶,因为“实名制”的实施过程给他们吃下了“定心丸”。
试点茶都 5检测3份备案
茶叶质量追溯新政,是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质量安全系统工程,其中在流通环节上的可追溯试行,选在了正进行升级改造的安溪中国茶都茶叶交易市场。这里常年茶叶交易量大,2008年交易茶叶1.5万吨。
据介绍,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茶农卖茶实名制还将逐步完善。例如,在交易台账的生成上,有关部门打算开发有关软件,使交易凭证在制单时,能一次性生成相关交易信息,并在电脑中形成原始记录。如此一来,证据作用更加显著。此外,台账形成效率也将大大提高。
市场硬件方面,目前交易场所还是敞开式的,“实名制”恐难百分之百对入市经营的茶农进行无遗漏地登记,茶叶来源和交易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述,其真实性、可靠性也需要通过有效制度加以制约。
茶农交易茶叶“实名制”,是安溪试行茶叶质量追溯制度的一个内容,它涉及诸多保障环节,其中包括用于证据支持的“茶叶现场快速检测”服务。
这一项目目前由安溪县工商局在茶都设立的“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履职。运作的程序中,买茶者向茶农购买茶叶前,可先请该中心就茶样进行检测。该检测为快速检测法,涉及茶叶是否重金属超标、是否存在有机磷超标等5项内容。确认所交易茶叶卫生质量安全后,该中心将出具检测报告,双方各持1份,中心备案1份,日后有争议,此报告即有法定证据效力。
在交易现场,配有一个名为“茶叶价格指导服务店”的机构,可提供询质询价服务。这样,茶叶在交易前,质、价、检等问题可以一并解决。从而基本消除交易争议风险,同时今后一旦发生纠纷,充足的证据留存,也使交易双方都能够放下心来。
“县外茶”验后入市
安溪施行茶叶质量可追溯新政,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县外茶”不用再偷偷摸摸潜入交易大厅卖茶,它们经检验合格后,可在划定区域出售。
据介绍,“县外茶”指安溪行政区域以外茶产区所产茶叶,一般是铁观音。由于过去这些茶叶假冒安溪铁观音,侵犯了安溪铁观音原产地的多项权益。因此,一直以来,有关部门禁止其入市买卖。
实行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后,“县外茶”的经营管理有了更加合理和可靠的办法,因而有关部门放宽规定,准许“县外茶”入市经营,但是这些茶叶由于其产地管理无法被市场掌握,因此安溪方面要求他们进行检测,且进行100%批次检测,只有符合检测标准质量合格的产品才能入市。同时,为区别于安溪茶叶,他们的经营区域还将统一规划,实行集中经营,便于消费者识别。(摘编自《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