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西人才市场举办“2009年明星企业大型人才招聘会”,煤炭企业今年以来首次大规模求贤。但从反馈的情况看,安全人才的招聘成功率并不高。“我们招聘煤炭安全生产相关专业毕业,大专以上学历,具有副矿长资格证书和3年以上管理经验的人才,年薪10万元以上。”临汾一家煤矿企业招聘负责人介绍,一上午,他们收到150余份简历,可是其中并没有合适的人选。
人才匮乏已严重制约了煤炭行业的发展,尤其制约着煤炭安全生产向科学化、正规化、标准化发展。
人才缺失严重
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国有煤矿中,大专以上程度的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左右,而发达国家为60%以上。在近40个年产500万吨以上的大中型煤炭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不足2000人。根据对9所原煤炭高校的不完全统计,1999年—2002年共有毕业生37931人,到煤炭行业就业的只有3538人,占9.3%。有些矿业集团甚至近10年来未能引进1名矿业类的本科毕业生,煤炭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比达到1:15以上。
而在四年之后, 资料显示:我国96%的煤炭企业缺少煤矿机电人才,88%的煤炭企业缺乏采矿专业人才,引进补充人才的数量不足40%…… 按照国家到2020年煤炭产量比2000年翻两番的要求测算,今年煤炭行业就需要增加各类人才约4.2万人,其中,研究生730人左右,本科生1.8万人左右,专科9600人左右,中等职业层次1.4万人左右;到2010年,共需要人才约12万人,其中,研究生2800人左右,本科生5万人左右,专科2.8万人左右,中等职业层次3.6万人左右;到2020年,共需要人才约40万人,其中,研究生7000人左右,本科生13万人左右,专科7.4万人左右,中等职业层次19万人左右。也就是说,仅国有重点煤矿在今后15年内,每年需要引进补充各类中、高等人才2万多,而目前企业引进补充的数量不足需求的40%。
制约安全发展
职工队伍素质低、技术人员缺乏已成为诱发煤矿事故多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呢?
一是针对性强的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机制尚没有建立。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缪协兴曾呼吁,尽快建立“矿业工程工科人才培养基地”,而“矿业安全人才培养基础”同样需要尽快建立,以科学化、正规化、标准化地推进我国矿业安全的发展。
二是机械化程度提高暴露安全技术知识落伍。近些年,不少企业都在安全投入上加大了力度,有的甚至实现了机械化程度的100%。但反常的是,在机械化程度提高后,安全生产形势非但没有好转,还连续发生重特大事故。究其原因,是因为目前矿业教育中安全知识与技术落后于现实,专业单一、知识陈旧。
三是因待遇及观念原因,造成最缺人才的一线没有人才。来自媒体的消息,据统计,去年全国各院校共培养从事煤矿工作的毕业生5000余人,分到煤矿的3000人,而真正到一线的不到1000人,直接从事采矿专业的不到100人,再加上外面高收入的诱惑力和煤矿低收入加高危行业形成极大的反差,留住的那更是寥寥无几。
解铃还需系铃人
如何改变矿业人才青黄不接,安全水平徘徊不前的现状?在笔者看来,解铃还需系铃人。
教育部、国家安监总局、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拟定了《关于加快矿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意见(草案)》,在此基础上,结合眼下煤矿人才匮乏的现实,有关部门提出了扭转局面的七项建议。一是尽快将煤炭一线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统一列入教育部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二是加强煤炭安全有关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列出专项资金,建设资源共享的煤炭专业领域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三是制定有关政策鼓励校企合作,依托现有煤炭院校开办订单式培养;四是提取一定比例的培养培训专项经费,建立煤炭行业人才培养培训基金;五是支持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煤炭企业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网;六是鼓励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七是鼓励企业与学校建立有效的培养和用人合作机制。在笔者看来,以下几点应重点提倡:
一是不等不靠高校,自力更生培养人才。企业不能单纯等待高校培养人才,要自觉采取措施为自身长久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型人才、针对型人才。
二是加大人才投入,留住人才。将人才投入在成本中单独列出,并且将其与收益按一定比例挂钩,明确人才是经济效益的“发动机”,对安全进步发挥作用的安全人才给予重奖,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三是按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缪协兴的提议,对矿业学科的高校学生,申请艰苦专业定向助学金,资助那些来自农村、肯吃苦有干劲的学生进入矿业学科,扩大该领域的招生规模,降低相关的学习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