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实施9年,实际效果并未遂人愿,作为《登记办法》的制定者,农业部其实已经意识到了。毋庸置疑,农业部以及地方农业主管部门都抱着“服务三农”的良好心愿,也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是,9年的实践证明,农业部门的良苦用心并没有收到良好效果,反而让行业发展遇到了新的阻力。此现状如专家所言,“一个领导辛辛苦苦地把企业搞垮,一个部门辛辛苦苦地把市场搞乱。” 登记制度若是好事,好事如何办好,相关部门还要从实际出发,还要多听民意。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一个人从小到大穿衣服也需要缝缝补补、量体裁衣,也不可能长成大人还穿儿时旧衣,而《肥料登记管理办法》作为一种肥料管理制度,一管9年,却忽略了化肥产业这一主体的成长。登记制度实行的9年正好是化肥产业大变革、大发展的九年,而一成不变的管理思想与登记制度已经与行业发展的现实完全脱节,不相适应,因而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与矛盾,一些矛盾还正在激化。一部肥料管理办法,农业部门受指责,企业高呼不满意,广大农民未受益。
在我们的调查中,好消息太少,而埋怨甚至愤怒却显得太多。登记制度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登记程序能否简化再简化?登记费该不该收,收来干什么?谁来收,收多少?农业部门应该承担什么角色?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成为现实中的难题。服务行业,服务三农,心态最重要,如果一切光靠感觉,偏离民意,必将“政令难行”。
一个部门法规虽然不是国家大法,但是它毕竟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政府形象,更事关9亿农民的切身利益。蚁穴失察必崩大堤,已成焦点的《肥料登记管理办法》,进如何进,退如何退,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