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医书记载
自汉代以来,很多历史古籍和古医书都记载了不少关于茶叶的药用价值和饮茶健身的论述。《神农本草》中关于茶叶药用价值的记载,《食物本草》记载着茶叶的药理作用。《神农本草》称“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广雅》称:“荆巴间采茶作饼……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新修本草·木部》中说“茗,苦荼,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又称“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
《枕中方》中说“疗积年瘘,苦荼、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甘草汤洗,以末傅之。”
《孺子方》:“疗小儿无故惊厥,以苦荼葱须煮之。”
陈藏器《本草拾遗》中说:“茗,苦,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
南宋时虞载《古今合壁事项外集》中记载:茶有“理头痛、饮消食、令不眠”之功效。
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说:“荼即药也,煎服则去滞而化食,以汤点之,则反滞膈而损脾胃。”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凡诸茶,味甘苦,微寒无毒,去痰热,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气,清神少睡。”
明代钱椿年编,后经顾元庆删校的《茶谱》将饮茶的功效归纳为:“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明代淡修《漏露漫录》对青藏牧民饮茶助消化的重要性评述为“茶之为物,西戎土番,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茶叶的化学成分是由3.5%-7%的无机物和93%-96.5%的有机物组成。茶叶中的无机矿质元素约有27种,包括磷、钾、硫、镁、锰、氟、铝、钙、钠、铁、铜、锌、硒等多种。茶叶中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有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有机酸、色素、香气成分、维生素、皂苷、甾醇等。茶叶中含有20%-30%的叶蛋白,但能溶于茶汤的只有3.5%左右。茶叶中含有15%-4%的游离氨基酸,种类达20多种,大多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茶叶中含有25%-30%的碳水化合物,但能溶于茶汤的只有3%-4%。茶叶中含有4%-5%的脂质,也是人体必需的。除这些之外茶叶中富含若干功能性成分,它们的含量及对人体保健的作用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二、茶的益处
“客来敬茶”是我国人民习以为常的礼节。人们常说的开门七件事中就有茶,可见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饮茶好处很多,简言之有八大好处:
提神醒脑、利尿强心
茶叶中含有3%-5%的生物碱,其中主要的有咖啡碱、可可碱、茶碱、氨茶碱等。具有兴奋中枢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并能增强心脏和肾脏的功能及良好的利尿作用。因此,茶叶是一种兴奋剂和利尿剂。
清热降火、止渴生津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茶苦味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喝茶能调节体温,三伏天气骄阳似火,一杯茶下肚,顿觉凉爽快活,远比冷饮解渴。茶叶中的水浸出物如多酚类、糖类、果胶、氨基酸等与口中的唾液作用能起到止渴生津的效果。
溶解脂肪、帮助消化
饮茶能去油腻助消化,丰餐盛宴后,饮一杯浓茶,是防止油腻积滞的最好方法。茶汤能促进胃液的分泌和食物消化;茶汤中的肌醇、叶酸、蛋氨酸等多种化合物都有调节脂肪代谢功能;茶叶中的芳香物质能溶解脂肪,帮助消化肉类食物。因此,在我国边疆一些肉食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有“宁可一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杀菌消炎、醒酒解毒
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以及病毒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民间常有浓茶汤治疗细菌痢疾或用来敷涂伤口,消炎解毒,促使伤口愈合,现在有以茶叶为原料制成的治疗痢疾、感冒的成药。
“正如酣醉后,酸酒却须茶”。这是明代王阳明的一句诗,说明人们早就认识到饮茶有解酒的功效,因为茶多酚能中和酒精。饮茶能使烟叶中的尼古丁及其它有害物质沉淀,通过小便排出体外,茶叶是吸烟人的一种解毒剂。
预防龋齿、去除口臭
茶叶中含有较丰富的碘和氟化物,碘有防治甲状腺机能亢进作用,氟化物是人体骨骼、牙齿等构成成份。饮茶是补充氟的途径之一,尤其在饮水含氟量低的地区,饮茶有明显的防龋作用。
茶汤能去腥味,茶叶中的维生素C、芳香油和茶多酚还能去口臭。
降脂降压、减肥健美
饮茶能防止血液和肝脏中烯醇和脂肪的积累,增强血管壁的弹性,预防动脉硬化和脑溢血。还能增进心脏活动和微血管扩张起降低血压的作用。
据研究乌龙茶和花茶能减肥健美,对年轻女子和中年发胖妇女效果更好。日本对乌龙茶的评价很高,誉为“苗条茶”、“美貌和健康的妙方”。花茶还能起理气解郁调经的功效。
防辐射、抗癌症
日本把茶叶称为“原子时代的饮料”,“茶叶可以把你从辐射中拯救出来。”因为茶叶中酚类物质、脂多糖和维生素C等综合作用后吸收放射物质的结果。据二次大战后的调查,在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凡有长期饮茶习惯的人,放射性伤害比较轻,存活率较高。我国已将茶叶制成防辐射药物,对治疗放射性损伤,提高白血球数量等有明显效果。
我国科技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研究证实茶叶有明显的抗癌作用,其中又以绿茶和花茶效果最好。
补充营养、增强体质
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主要的有维生素A,维生素B1、B2,维生素C,维生素P、PP,维生素K、E等微量的维生素。饮茶可以补充人体对多种维生素的需要,防止某些疾病的发生。
茶叶中含有多种矿物质,特别是其它食物中少有的微量元素,如锌、锰、硒、铜、镁、钼等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此外饮茶还可驱散疲劳,清思明目,止咳平喘和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
茶叶是一种健康长寿的保健饮料,但并不是饮得越多越好,越浓越好,要适时适量。胃寒的人就不宜多饮,特别是绿茶。神经衰弱和失眠的人,傍晚后就不宜饮茶。正在哺乳的妇女也应少喝茶,因为茶多酚对乳汁有收敛作用。
三、饮茶“十忌”
1.忌空腹饮茶: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不饮空腹茶”之说。空腹饮茶,茶性入肺腑,伤脾胃。饭前空腹饮茶,茶水冲淡唾液胃液,使人吃饭无味、消化器官吸收蛋白质的功能下降。
2.忌饮隔夜馊茶:热天茶水存放时间过长,维生素慢慢消失,茶叶中的茶多酚类、类脂芳香物质氧化分解,茶汤变色发馊,产生有害身体健康的物质。茶叶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P、氨基酸等也因氧化而减少。另外,剩茶里的蛋白质、糖类等是细菌、霉菌繁殖的养料,隔夜茶容易孳生菌类危害身体。
3.忌饮冷茶:冷茶对身体有滞寒、聚痰的副作用。
4.忌饮烫茶:太烫的茶对人的咽喉、食道和胃刺激加强,长期饮用烫茶,容易引起这些器官的病变。茶的温度在56度以下最好。据专家研究发现,经常饮用超过65度饮料的人,胃壁受损者较多。
5.忌茶水服药:茶中所含鞣酸易与药物成分发生作用产生沉淀,降低药效,有时还会产生副作用。小苏打、安眠药、阿托品、奎宁、硫酸亚铁、碳酸亚铁、枸橼铁铵和制成的补血糖浆及氢氧化铝等药物,都不能用茶水送服。
6.忌泡次数过多:茶中的微量有害元素在多次冲泡之后浸出,对人体有害。据有关试验测定,头道茶汤含有水浸出物总量的50%,二道茶汤含有可浸出物的30%,三道茶汤中合10%,而四道茶汤只含1%-3%,再继续冲泡,有害物质就开始浸出。
7.忌变质茶:茶叶在烘制过程中会因火温太高、炭火烟太浓变焦或熏上浓烈烟味。煤、木炭燃烧时所产生的3.4-苯并花也可污染茶叶。3.4-苯并花是致癌物质。变质霉茶,含有多种霉菌、毒素,对人体危害极大。饮霉茶可使人出现腹痛、腹泻、头晕等症状,甚至危害生命。
8.忌睡前饮茶:茶叶中所含茶碱等成分,有强心、兴奋神经、促进心脏肌能亢进的作用,睡前饮茶会引起失眠。
9.忌饭后马上饮茶:茶里所含鞣酸,与食物蛋白质合成鞣酸蛋白而凝固沉淀,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10.忌饮过浓茶:茶浓度清淡为好,适量为佳。茶里含有咖啡碱、茶碱等物质,过浓的茶强心作用兴奋神经作用过大,易于促进心脏肌能亢进,以至引起神经正常功能失调。经常饮过浓的茶,茶叶所含鞣酸还可能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成鞣酸蛋白而凝固沉淀,从而影响食欲、消化和吸收,引起便秘。
四、其它
饮量:一般说来,正常人每天饮4-5杯适当浓度的茶较为适宜,约6-7克茶叶,小孩饮量比成人要酌减,一般不超过2-3小杯。饮茶时间要科学安排,尽量在白天饮用。
附:四季饮茶
不同季节也适宜饮不同的茶。春季,一般饮花茶。花茶香气浓郁,帮助散发冬天积在体内的寒邪,促进人体阳气生发。夏季,天气酷热,需要消暑解渴,宜饮绿茶。因为绿茶清汤绿叶,给人以清凉之感,而且绿茶收敛性强,氨基酸含量较高,能消暑降温。秋季,饮青茶最理想。青茶性味介于绿茶、红茶之间,不寒,不热,既能清除余热,又能恢复津液。也可以绿茶、红茶混合一起饮用,取两者之长。冬季,宜饮味甘性温的红茶,可养人体的阳气,红茶红汤红叶,给人以暖和的感觉。红茶又宜于加奶加糖,有生热暖腹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