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6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外出打工学技术 返乡创业助农收

□ 本报记者 陈英华 通讯员 邹高文

  近日,随着第6个养殖大棚各项设施的安装到位,一个占地面积达10亩,集繁育、养殖、销售于一体的肉鸽养殖小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埌南镇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同时吸引5个规模较大养殖户加入,为当地增加就业岗位18个。

  看到肉鸽养殖小区的全面投入使用,欧柄柱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从来没有想到,在家门口能开创自己的事业,并且越做越大。

  欧柄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9年前,为了贴补家用,初中刚毕业的他就和几个同乡外出打工。而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并没有选择工厂,而是选择了广东一家大型养鸽场打工。“我在那里打工除了能为家里赚些钱,自己还能学到肉鸽的饲养技术。”欧柄柱回想起当时自己的想法时还津津乐道,“如今的社会没有一技之长是不行的。”在鸽场,欧柄柱勤学好问,细心观察,边实践边总结,逐渐积累了一套自己的养鸽技术,经他饲养的鸽子疫病少,出栏率高,而他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了不少。

  欧柄柱的工作除了饲养,还时常出去送货,每次送货他都愿意和客户多聊上几句,时间一长他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将营养价值较高的鸽肉端上餐桌,食用肉鸽越来越得到市场的青睐。

  2004年他毅然放弃了这份收入可观的工作,带着养鸽技术和先进的理念回到家乡,开始自办养鸽场。

  有着创业激情的他从选址、集资、盖鸽场、购进鸽种、进饲料,到养殖管理、卫生防疫,再到跑市场、打开销路,忙得不亦乐呼,养殖规模也由最初的小鸽舍扩大到养殖场。

  看到欧柄柱的养殖场越做越大,村民们这下可坐不住了,纷纷要来鸽场参观、学习,乡亲们的养鸽热情很高。已经小有成绩的欧柄柱并没有排斥他人养鸽,而是希望通过养鸽帮助大家脱贫致富,他将自己多年来总结的养鸽技术和经验免费传授给了大家。

  在他的带动下,养鸽户逐渐增多,市场竞争也开始显现。为了抢占市场,一些养殖户开始竞相降低销售价格,商贩也趁机联手压价,肉鸽价格一跌再跌,利润空间越来越少,养殖户又难寻销售渠道,不少养殖户为此心急如焚,市场一度出现混乱的局面。欧柄柱意识到:一个行业要健康发展,要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动向,养殖户之间不能各自为战,要凝聚力量共同闯市场。于是,他想到了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2008年10月,藤县天翔养鸽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欧柄柱被推举为社长。除了组织社员间交流养殖技术外,他还选派专人到外地联系客商,拓展市场。很快,合作社的优势显现出来,无论是从产品的价格、技术、疫病防治及市场信息方面都有了很大保障,维护了养殖户的根本利益。有了专业合作社做后盾,越来越多的肉鸽养殖户加入进来,合作社的实力不断壮大。如今,合作社存栏种鸽共5700多对,年出栏肉鸽10万羽以上,年产值110多万元,合作社的肉鸽在藤县家喻户晓,甚至吸引了很多外地商人慕名而来。

  随着养殖小区的全面投产,欧柄柱的事业越做越大,据预计,到今年年底,小区将扩大养殖面积3200平方米,小区种鸽存栏总量10万对,年出栏肉鸽180万羽以上,年产值将达2200万元,届时藤县马地肉鸽场养殖小区将成为广西东南地区最大的肉鸽养殖基地。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