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基层科技工作者,从20岁到年过半百,一直与水貂为伴,海堡18村的貂农都亲切地叫他老韩,他就是河北省黄骅市供销合作社老职工、黄骅市水貂协会会长、高级畜牧师韩福栋。提起老韩,当地貂农一天一夜也讲不完他的故事,黝黑的皮肤、瘦弱的身材、不善言谈,但正是这个浑身透着海腥味的老韩,用自己的三四十年光阴成就了一个水貂产业,成为渔民致富的领航人。
技术难关终攻克
三只水貂成“鼻祖”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骅海堡人就有利用卖不掉的臭鱼烂虾和农村闲散劳动力搞水产养殖的想法。听说养水貂能赚钱,渔民们也想养,但又不敢养。一来渔民们不懂养殖技术,二来水貂既金贵又娇嫩,搞不好就会血本无归。谁敢做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坐了几天火车从东北背回来三只水貂。从此,他就与这三只水貂为伴,观察水貂的生活习性,记录用药、投入等方面数据和养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足足记了厚厚的20多本,这个年轻人就是老韩。养殖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带上干粮、背上背包,去东北农大、中国农大等各大院校请教专家。凭着这股韧劲,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老韩,硬是啃下了水貂养殖技术这块“硬骨头”。他不仅获得了高级畜牧师的职称,还撰写了两本水貂养殖方面的书。在他的带动下,渔民们纷纷养起了水貂,三只水貂不经意间竟成了黄骅水貂产业的“鼻祖”。
管理方法有绝招
水貂协会起大用
经过多年探索,老韩总结出了一套生产管理办法,可有效提高水貂养殖效益,降低养殖成本。这套方法就是“三抓二配一蹲点”。“三抓”就是抓饲料管理、抓育种繁育、抓人员配套;“二配”就是配专职技术人员、配精细饲料和防疫用药;“一蹲点”就是哪个场点有问题就吃住蹲点,直到问题解决才肯收兵。这套方法使貂农的养殖技术有了明显提高,水貂产仔率平均由原来的3.2只提高到4.7只,甲级皮出品率由原来的63%提高到87%。
黄骅的貂皮个大、色泽鲜艳,皮质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深受市场的欢迎,在全国貂皮业叫响了品牌,国内外客商称之为“黄骅路”,这得益于老韩多年摸索出的养殖绝招。在小貂分窝期,老韩摸索了一套夜间增食一次的养殖方法,使小貂生长期缩短且体质健壮,发病率控制到了4%。。为提高貂皮品质,老韩大胆革新了水貂笼舍。改变了原有笼舍栋檐高、笼舍网过大,过于浪费木材和电焊网的现状,仅此一项就可节约木材910立方米,电焊网220吨。改造后的栋檐,夏天小貂不易中暑,冬天不易感冒,小貂采食量明显增加,发病率极低,使皮质得以有效提高。为传授自己的养殖技术,老韩经常自掏腰包订制技术资料,印发技术宣传资料,走农串户指导貂农科学养殖。随着全市水貂业的发展,黄骅市供销合作社及时建立了水貂协会,同时老韩被推选为协会会长。老韩倾心于水貂服务业的热情更高了,协会也成了貂农的主心骨。截至目前,协会已发展会员390户,带动养貂、养狐(场)户近2000户(家)。全市养殖总量年均在30万只左右,从2003年至2007年4年间养殖总量在150万只,实现产值4亿元,貂农获利1.92亿元。
貂农的贴心人
销售的“定心丸”
老韩经常不进家,家里的面袋子空了他不知道,然而貂农的冷暖他却记在心里,老伴风趣地叫他不进家门的怪老头。谁家的貂得了什么病,第一个赶到的是老韩,貂农们都说是一阵海风把他吹到的。2005年4月,李家堡和沈家堡村的一部分母貂缺乳,在貂农一筹莫展的时候,老韩连夜从北京动物研究所背回催乳剂600支,给水貂实行人工催奶技术,为500只缺乳母貂注射了催乳针,挽救了4000多只小貂,为貂农减少损失83万元。老韩将科学的饲养方法编制成册,发放给养殖户,同时根据水貂各个生长时期的饲养管理要点和疾病防治注意事项编制成《水貂简报》,提醒貂农科学养殖,对养殖大村实行专人负责制,走村串乡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外抓住水貂生产的关键时期,在每年6月和12月份集中搞两次防疫注射,由于防疫工作到位,黄骅的水貂至今没有发生过大面积的传染病。
在做好技术帮扶的同时,老韩还积极为貂农跑市场、找销路。每年还未到取皮季节,他就及早通过网络了解市场行情,并到哈尔滨、沈阳、天津、北京等地联系皮毛商,早早把貂皮销售出去,为貂农们吃下了“定心丸”。2007年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貂皮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甚至低于了成本价格。老韩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几次上北京、沈阳、山东等地了解行情,联系市场,并向各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问计问策。经过多方调查和市场分析,老韩认为此次价格下滑只是暂时性的。他及时向貂农们发布了市场信息,稳住了貂农们的心。2008年春节前,貂皮价格果然出现了大幅度反弹。老韩春节期间也没有闲着,走乡串户帮助貂农联系客商,销售出貂皮20000余张。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07年,老韩在协会的帮助下共帮助貂农销售皮子近百万张,创造社会经济效益上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