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6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开发新梢白化茶 拓展绿茶夏秋值

□ 梁月荣

  名优茶生产在中国茶产业具有特殊地位,其产量虽然约占总产量的30%,但其产值已经达到总产值的70%以上,部分省份如浙江省甚至达到90%。茶叶加工技术和茶树品种在名优茶生产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国茶树种质资源丰富,为名优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品种的培育成功和推广应用,又为名优茶产业不断注入新活力。新梢白化茶树品种(部分地区简称“白茶”)就是名优茶生产的一类重要品种。

  绿茶产区常见茶树品种在夏季高温强光条件下生产的原料氨基酸含量低,苦涩味严重,不适合加工名优绿茶,其夏、秋茶的价值和利用率很低,导致茶叶资源严重浪费,效益下降。提高夏、秋季绿茶品质和资源利用率是绿茶产区的迫切技术需求,也是增加绿茶产区经济效益和茶农收入的重要途径。光照诱导型新梢白化茶树品种,在春季保持绿茶的特性,在夏季高温强光下产生白化现象,氨基酸含量增高,具有滋味鲜爽和苦涩味轻的品质风格。光照诱导型新梢白化茶树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推广,对于提高绿茶产区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促进茶产业增效和茶农增收的有重大意义。

  白化茶树新梢加工的茶叶具有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适中、咖啡因含量较低的特点,这类原料加工的绿茶滋味鲜爽、苦涩味轻,是名优绿茶加工的优质原料。新梢白化茶氨基酸含量高,一般可以达到6%以上,为常见绿茶品种的2-3倍,最高可以到达10%以上;其次,茶多酚含量适中,一般为10%-20%之间,约为普通绿茶品种的1/2-2/3,而返绿以后则与一般绿茶品种相当。第三,白化茶树新梢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低,返绿过程叶绿素含量上升,白化期间叶绿素A的比例低于一般品种。同时,白化新梢叶片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也明显低于一般绿茶。

  由于上述化学特点,用新梢白化茶树加工的绿茶,叶张玉白,叶脉翠绿,叶片莹薄,外形条索紧细,外观色泽为黄绿有光泽;加工成扁形茶时,显现扁、平、光、亮特色;冲泡后香气高鲜;汤色鹅黄,清澈明亮,滋味特别鲜爽,回味甘甜;叶底形似风羽。正是由于这些品质特点,使其成为茶中珍品,生产效益十分显著。

  低温诱导型新梢白化茶树品种在中国已经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浙江省安吉县新梢白化茶树品种“白叶茶1号”,2003年推广面积已经达到1667hm2,干茶年平均售价达到1000元/kg,成为全国年平均价格最高的商品茶。目前安吉县该品种的种植面积已达9万亩,种植户5800户,加工企业或作坊350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6家,2008年全县白茶产量达675吨,产值6.75亿元,成为全县四大生态高效农业产业之一,为茶产业的发展和当地茶农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新梢白化茶树品种的种植,首先要根据推广地区的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在纬度和海拔较高、春季气温回升较慢的地区,宜种植低温诱导型新梢白化茶树品种。因为这些品种只能在春季早期温度较低时生产白化新梢。纬度和海拔较高地区,春季维持低于20℃的时间较长,白化新梢的产量较高,品质也比较稳定;但新梢白化茶树品种一般抗性较弱,不适合在冬季温度过低的高纬度地区种植。在低纬度平原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夏季高温强光时间长,适合种植强光照诱导型新梢白化茶树品种。

  新梢白化茶树由于幼嫩新梢白化,嫩叶的光合作用能力弱,主要依靠成熟老叶进行光合作用,采摘上要适当多留叶。由于低温诱导型新梢白化茶树只能在春季早期生产白化新梢,一般不宜在春茶之前修剪,待春茶结束后进行修剪,培养健壮的生产枝,有利于提早春茶萌发和增加春茶白化新梢产量。

(作者工作单位为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


  新梢白化茶分类

  根据诱导因素不同,中国新梢白化茶树品种有2种类型。

  一种是低温诱导型新梢白化茶树,低温诱导型新梢白化茶树的白化现象与其在低温条件下叶绿体发育、色素生物合成和有关基因表达异常有关。如目前广泛种植的浙江安吉“白叶茶1号”茶树品种和浙江余姚培育的“小雪芽”茶树品种,在春季早期环境温度低于20°C时,其生长的新梢叶片呈现明显白化现象,叶色嫩白或部分叶脉绿色而其余部分为白色。随着气温上升到稳定20°C以上时,白化叶片开始复绿,在夏、秋季节气温高时,生长的叶片为绿色,与普通绿茶品种无异。

  另一种是强光照诱导型新梢白化茶树品种,在高温强光照的夏季,对光照诱导型新梢白化茶树品种“黄金芽”基因表达的研究结果显示,强光对其叶黄素生物合成有阻碍作用。如浙江宁波余姚培育的“黄金芽”、“洒金”以及浙江临海培育的“鹅黄”等茶树品种。这类品种的特点是在夏季高温强光照条件下生长出来的叶片呈现浅黄色或鹅黄色,如果在高温强光的夏季采取遮荫处理,叶片则逐渐由黄色向绿色转变,成熟的老叶为绿色;其白化新梢化学成分含量与低温诱导型新梢白化茶树新梢相似。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