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6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李成玉在2009’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开幕式上致辞:坚定信心 携手合作 共创未来


李成玉在2009’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开幕式上致辞。 杨 帆 摄

  本报讯  6月11日上午,2009’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在江苏南京隆重开幕。会议由中国棉花协会、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共同主办,会议主题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中国与世界棉业可持续发展”。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李成玉,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中国棉花协会会长周声涛,江苏省副省长张卫国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棉花协会名誉会长林乃基主持。

  李成玉在致辞中说,中国供销合作社作为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宗旨,主要从事包括棉花在内的农副产品流通,以及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等业务,经营服务网点遍布城乡,组织体系覆盖大多数行政区域。自1954年起,供销合作社就开始承担棉花购销任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拥有遍布棉区的收购加工网点和经验丰富的专业营销队伍,一直发挥着棉花购销主渠道的作用。在棉花市场放开以前,供销合作社系统棉花企业占全国90%以上的市场份额。棉花市场放开后,供销合作社系统棉花企业通过改革改制,逐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近年来,供销合作社系统棉花企业规模普遍扩大,竞争力不断增强,尽管企业数量相对减少,但仍占全国6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保护棉农利益、满足纺织需求、维护市场稳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成玉指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在持续的市场开放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棉业与纺织业融入了世界,也影响着世界。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释放,不仅带动了中国国内2000多万劳动力的就业,惠及一亿多人口,也让全世界的消费者享用到了物美价廉的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分享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福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中国棉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棉花单产、总产连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同时,中国每年要进口占总需求量40%左右的棉花,为世界各产棉国家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极大活跃了国际棉花市场。

  李成玉强调,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和蔓延,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加强合作协商,建立共同应对危机、促进和谐发展的有效机制,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中国政府为应对危机的严重冲击,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多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接连出台包括纺织业在内的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随着这些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中国经济开始出现企稳回升的态势。今年1-4月份,工业企业利润降幅逐步缩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保持强劲增长,特别是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先行指标采购经理人指数持续回升,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一系列举措开始显现成效,这为世界经济尽快实现整体复苏增添了希望,也为纺织等众多行业摆脱危机、恢复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让我们坚定信心,携手合作,共同开创中国和世界棉业更加美好的未来!

  周声涛作了题为《携手应对金融危机,促进棉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周声涛指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遭受到严峻挑战,中国棉业纺织业也深受其害,中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目前已初见成效。金融危机也考验棉业各方的应对能力。2008/09年度,中国棉花实际总产达到800万吨,但上市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价格持续大幅下跌。11月上旬,中国棉花协会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向国务院报送了应对金融危机、保护棉农利益的报告,相关建议得到采纳。有关部门迅速出台调控政策,对稳定国内急速下跌的棉花市场、减少棉农损失,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特别是新棉播种期间,价格回升带动了农民继续种植棉花的积极性,2009年棉花面积减幅好于预期。同时,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扶持纺织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球经济复苏可能要经历一个较长过程,要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建立起棉花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中国纺织业也要在稳定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扩大内需,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完成从制造大国变成消费大国的跳跃。为配合政府“保增长、扩内需”的举措,中国棉花协会将于今年开始启动“中国棉花”(Cotton  China)标志推广活动,以“优质、纯棉、环保”为品牌象征,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和购买意愿,以期实现促进棉花及棉制品消费、提升中国棉花及棉制品的整体质量水平、扩大优质原棉及棉制品市场占有率的目标。希望各国棉业同仁患难与共,精诚合作,在应对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

      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棉花协会、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美国农业部、部分国家的棉花协会以及国内外涉棉企业的负责人、专家学者等8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报记者)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