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6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安徽省广德县供销合作社
依托茧丝绸产业 壮大县社实力

□ 本报记者 陈英华

  近年来,随着“东桑西移”等工程的实施,安徽广德县供销合作社依托自身优势,以茧丝绸产业为突破,大力建设农产品经济服务网络,逐渐将茧丝绸产业培育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和当地主导产业之一。

  广德县茧丝绸产业的不断壮大,使供销合作社实力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地方特色的县级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改革之路。

  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县域经济发达。茧丝绸产业是广德县的传统产业,是过去供销合作社产品经营的一个点,各地保留着农副产品收购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以粗放型生产、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的状况很难适应如今的市场。为此,该县社及时转变工作思路,于1998年开始进行改革、改制,并坚持保留下来原有的22个茧站,不得转让。

  2002年,该县供销合作社又将这些点整合起来,通过组建企业,利用市场化的手段来收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法进行整合,参与到蚕茧的收购、流通中来。在这个过程中,为农民提供技术、生产资料等服务,参与到工业生产和产品的销售上来。

  培养“社会活动家” 

  罗正军是广德县供销合作社主任,2005年,当得知国家要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时候,他第一时间找到县委书记商谈此事,并一起去了省里,希望取得国家的产业支持。“回来后,我们多次跟有关领导汇报工作,通过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领导看到我们做了很多事情,也更加关注我们的发展,并且也提出了一个理念:不换思想就换人,从而使整个产业发展形成了合力。”罗正军激动地说,“供销合作社需要向有关政府部门协调,不能单纯靠自己的力量,要借助政府和主要领导的力量开展工作。将产业发展的理念让政府有所了解,知道你在做什么,并认为你做得是对的,他们就会支持你。所谓的‘社会活动家’就要达到这种作用,从而使产业运行和发展中取得相应导向。”

  2006年,广德县供销合作社成功完成了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推动全县茧丝绸产业健康协调发展。该社对蚕种经营进行了规范,严把蚕种引进关,组织工作人员上门为蚕农订种,确保蚕农放心养蚕。同时,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市场监管,要求社属企业龙腾公司在蚕茧收购指导价的基础上,保证实际收购价高于周边县市,保护蚕农利益,挤压非法茧贩生存空间,极大地维护了市场秩序。

  改制中,县社保留了基层社的人才、资产,并通过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建设起由18个基层茧站和1个缫丝厂组成的蚕茧收烘网络;以安徽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和省农大为技术依托,建立县、乡、村、组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和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形成集技术、信息、营销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覆盖到村,实现“资源共享、供销并举、双向流通”。

  与村长交朋友 发展基层力量

  广德县月湾村的党支部书记丁裕勤,现在除了是基层供销社主任,也是专业合作社社长。由于他对村里的情况十分了解,使得县社在村里开展工作时显得十分顺利。丁裕勤积极、全力配合县社工作,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从早到晚陪着工作人员一家一户搞宣传,给村民做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做好老百姓的工作首先要做好一村之长的工作,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与村长交朋友上来,让他也参与到网点的布置上来。”罗正军说,“哪个村建立生产基地或者建立大棚养蚕,首先征求村长的意见,另外在合作社的重点村里组建了蚕桑专业合作社,也要请村长来参与,尊重他的意见,甚至请他担任合作社的负责人,基层社主任的位子也可以拿出来让他坐。”

  经过不懈努力,2008年,广德县实现茧丝绸产业产值7.2亿元,居安徽各县之首。全县桑园面积、茧种发种量、亩桑效益分别达4.2万亩、3.2万张、4200元,科技和规模种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蚕农收入随之增加,蚕桑基地被评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县丝绸加工企业发展到48家,实现产值6亿元,丝织品产量占全省的50%。“广德模式”得到商务部国家茧丝办的高度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