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5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加快客户经理制的完善

□ 王 源

  随着经营市场环境的变化,金融同业竞争日趋激烈,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与专精化。农村信用社客户经理制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孕育而生的。但是目前各省使用的《农村信用社客户经理制实施方案》大多制定于20世纪初期。《方案》将客户经理定义为农村信用社负责对外联系、立足农村信用社传统业务、积极推行新型业务、协调农村信用社与客户之间相互联系、为客户提供存、贷、汇等一体化金融服务,开发新客户市场的业务营销人员。

  实际上,客户经理作为农村信用社对外服务的窗口,代表农村信用社为客户提供存款、贷款、结算、中间业务、信息咨询等全方位金融服务,是客户与农村信用社联系的纽带,是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转变经营观念、探索与国际市场接轨、开拓业务领域的新尝试。

  农信社外部环境的新特点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客户的需求,适应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金融市场的需求。从农村信用社的外部环境分析,主要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一是政策分流日益严重。如国家刺激消费、拉动需求政策的陆续出台,对社会资金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存贷款利率持续维持低水平状态,增加了存款的流动性,加剧了存款分流。二是竞争主体日益增多,农村信用社原有的市场占有格局将重新分配,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竞争客体日趋成熟。近几年,金融竞争正处在由盲目向理智转变的过程中,作为竞争对象的企事业单位也在竞争中逐渐成熟起来,他们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产品的开发、服务手段的改善、服务质量的提高方面与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外资商业银行相比差距更大。

  客户经理制的发展趋向

  农村信用社客户经理制的完善必须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主导,以规避风险为前提,以规章制度为保障,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的。

  首先应建立客户经理准入机制,为优质客户经理队伍建立人才储备库。实行客户经理制体现了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的大变革,这使农村信用社与市场更贴近,经营运作也更具准确性,减少了失误和损失,对信用社业务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农信社应该抓住机遇,培养一批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办事效率高、经营作风稳健,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客户经理人。客户经理也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不断适应客户、市场和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的新需要。

  其次应建立新的客户经理岗位职责与分工机制。新的客户经理岗位职责与分工必须包括以下内容:一、由区域化向层次化转变。新形势下区域界限显得越来越模糊,旧分工体制下客户经理已不能服务好辖区内农户、个体工商户、农民工、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等不同层次的客户群体,新的客户经理岗位职责与分工机制应以客户为主体,从客户层面对客户经理的业务范围进行分工。二、引入AB组合模式。一改以往客户经理“独闯江湖”的一人调查模式,由客户经理A、B组成业务小组,负责各自层面内客户关系维护、客户资料积累、市场拓展并对所经办业务共同签署责任,起到相互协作、相互监督的作用。

  再次应建立客户经理激励机制。客户经理岗位以其职责的特殊性,工作开展的难度性,任务与目标的实现性,自我要求的不懈性,其待遇应高于其他一般岗位。客户经理可以实行应聘制,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对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客户经理给予奖励,并可晋升为高一级客户经理,对不适应工作的客户经理予以降低等级或解聘。

  最后应建立“客户经理为客户服务,社内人员为客户经理服务”的工作机制。良好的工作机制是保障客户经理制度有效运行的关键。借鉴发达国家农村信用合作社客户经理管理办法,结合我国国情,在农村信用社建立客户经理制度的具体做法上,我们应该牢牢把握住: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立足重点客户,强化营销意识,改善金融服务,提高经营效益,建立“客户经理为客户服务、社内人员为客户经理服务”的高效运作的工作机制。只有这样,客户经理制这一新生事物才能得以茁壮成长。

  客户经理制的完善手段

  结合当前客户经理工作情况,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客户经理制的完善须做到以下结合:一、日常工作与“信贷与不良资产管理系统”相结合。改变客户经理传统手写、笔记的工作记录、资料整理方式。为客户经理设置“信贷与不良资产管理系统”操作号码与操作权限,客户经理可自主查询、关注所经办业务,并对所发展客户资料进行维护。二、贷后管理与电子台账相结合。按月编制贷款发放电子台账,将第一次跟踪调查、贷后检查、催收通知单发放、还款记录等内容在电子台账上予以登记。三、认真履职与尽职免责相结合。鉴于金融风险的多样性与不可预见性,在风险发生的前、中、后期,客户经理都要认真履职,为防止风险发生做出努力,这样才可免去对风险发生所应承担的相应责任。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