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5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品徽茶 道徽商 说不尽安徽文化
2009年北京徽茶品鉴会文化唱主角
□ 本报记者 张永立 文/图

  2009年北京徽茶品鉴会现场。
  祁门红茶茶艺表演吸引了众多参会嘉宾。

  5月23日,由安徽省徽茶文化研究会主办的“2009年北京徽茶品鉴会”,在北京中关村皇冠假日酒店举行。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李贵鲜,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安徽省副省长赵树丛,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刘枫等领导,以及北京安徽同乡会代表、安徽龙头茶企代表、北京茶界代表出席了品鉴会。

  品鉴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现场展示了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等茶样,北京市民族文化艺术职业学校陆羽班的学员献上了优美的茶艺表演,表演者专注的神情、流畅的泡茶动作和典雅的解说词受到与会者的称赞。伴着悠扬的古筝乐曲和袅袅的茶香,大家共话徽茶、安徽文化,细品徽茶,交流饮茶心得。

  郭金龙市长曾在安徽工作过三年,与徽茶有着不解之缘。他表示,很高兴参加这一茶事活动,中华茶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安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徽茶驰名中外。徽茶进京弘扬茶文化,对促进京皖两地文化交流,促进北京的消费和安徽茶产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他愿尽心尽责地为京皖两地的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努力,并衷心祝愿安徽茶企科学、可持续地发展,希望深厚的安徽茶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安徽是产茶大省,全省17个市105个县(区)中有12个市58个县(区)产茶,茶农及从事茶产业的人数近500万人。茶叶收入是山区农民收入的支柱,在主要产区,茶业收入占当地农民收入的20%以上,在重点产区达50%以上。2008年,安徽省茶叶面积193万亩,产量7.6万吨,分别居全国第六位和第七位。茶叶出口2.32万吨,创汇5281万美元。

  安徽地处我国茶树生长区的东北部,茶叶生产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陆羽的《茶经》和许次纾的《茶疏》里多处提到徽茶的生产及品质,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倡导把安庆建成中国最大的茶市。早期徽商开始大多主要经营茶叶,徽商也是我国茶叶远销欧洲的开拓者。至今在江浙一带流传有“无徽不成镇”之说,正是缘自当年的茶商。现今国内大城市留存的徽茶老字号茶叶店依然传承着徽商的衣钵,可以说徽茶成就了徽商。

  徽茶、徽商、徽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植于徽商基础上的徽文化中,茶的特色很浓。徽州茶商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和滋养,早有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风尚,许多茶商家族产生了近现代文人、学者和精英,如大学者胡适、铁路专家詹天佑等。在安徽许多戏剧、民歌、绘画中都能看到茶的影子,茶馆文化和茶道也在安徽文化中占有特定的位置。安徽农业大学陈椽、王泽农等茶叶学者开创的制茶工程学、茶叶生化学等学科教育为安徽乃至全国培养了大量的茶业人才。

  徽茶出色,名茶众多。历史上中国十大名茶中安徽茶就有四个,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等公共品牌饮誉海内外,近年来新的名牌不断涌现,“谢裕大”、“新安源”、“天方”、“猴坑”、“芳生”、“迎客松”等,为徽茶增添了活力。2007年3月26日,在俄罗斯中国年活动中,胡锦涛主席把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黄山绿牡丹作为国礼送给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成为佳话。

  在凸显文化的本次徽茶北京品饮会中,刘枫、陈锦华、李贵鲜分别讲述了自己对徽茶文化的理解,提出了徽茶的发展方向。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编印的《猴坑传奇——太平猴魁史话》以小人书的形式,将猴魁的由来、制作工艺和方姓的历史尽收其中,受到与会者的青睐。作家郑建新评价说:“我也写过几本茶书,但这样的小茶书却从未看过。虽质朴雅嫩,但野逸清馨的泥土芳香扑面而来,不失为高端的草根之作。从中我似乎看到了茶文化的源头。”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