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提出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要求,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实现消费增长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立足点。各金融机构顺势而为,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刺激信贷资金有效投放。
从对河南某市的调查看,一季度全市金融机构新增贷款37.5亿元,其中农信社新增贷款12.9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34.4 %,同比增加6.7亿元。尽管目前该市信贷投放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但其中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使得借贷双方不能处于同等的决策地位。对一笔贷款的潜在收益和风险,借款人要比贷款人清楚,因而在交易之前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即那些风险很大的借款人由于其积极争取贷款而获得贷款,并且借款人在得到贷款之后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很可能从事贷款目的以外的活动,这也加大贷款难以归还的风险。
特别是当前经济形势,加大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使农信社在信贷活动中更易遭受信用风险,直接影响到其盈利能力和信誉,甚至危及其发展和生存。
操作风险。有些农信社贷款五级分类时标准政策执行不严,对分类标准把握的相对宽松,或人为因素导致分类结果形成贷款正偏离。主要表现为:一是基层信贷人员受绩效指标考核的影响,为完成指标考核任务,受利益驱使,人为调整分类结果,把属于不良贷款类的仍在正常类贷款中反映,以达到减小不良率的目的,影响贷款分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二是受审批程序的制约,分类结果需层层上报、审批,即使最初的分类结果能够保证是真实准确的,但上级机构人为调整分类结果,强制性地将本该划入不良的,又重新认定为正常,导致“怀胎十月,该生也不让生”的现象发生。
另外,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低于大型企业,市场地位低,议价能力弱,在金融危机形势下更是处于劣势,一不小心就会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这些因素使得农信社资产中的潜在风险大大增强。
创新衍生的风险。为了在金融危机下求生存,各大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服务手段及产品来占领市场。从而使得该方面的风险逐渐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准备不足,仓促上阵。进行金融创新的动机,主要是对市场份额的占有,在抢占市场份额过程中,体现在营销理念、预算、技术手段、营销人员等方面的不足,仓促上阵的结果是在推广过程中出现个别不计成本、负效益以及无序竞争的创新产品。二是创新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吸纳型和模仿型创新较多,自主型创新品牌较少。三是察觉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能力不足。
保增长和防风险“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大力支持发展,又要切实防范风险;既不能因为防风险而惜贷、惧贷,也不能因为保增长而快贷、滥贷,一切信贷活动都必须坚守风险底线。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对防风险的认识。加快增加信贷有效投放,不是要求盲目投放、无原则的投放,而是要讲究质量的有效投放,是能管得好,管得住、收得回的投放。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把握市场先机,看准选准项目,坚持“有保有压”方针,在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的基础上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确保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的信贷资源配置能落实到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领域上来。
要加大信用工程建设,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仅靠政府单方面努力还不够。各大金融机构要积极联手行动起来,加大“信用村、信用户”的评定范围,对已经取得评级的信用村、信用户,在贷款程序上给予简化,贷款利率给予优惠。加大对不守信用,存在严重拖欠贷款行为的曝光力度,从而营造一个诚信至上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要强化学习教育,加强内控管理。借助当前开展的如火如荼的“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教育活动,通过建立案件防控的“六条防线”来加强内控,即:思想道德防线、自我约束和岗位平行监督防线、业务流程监督防线、监督检查防线、业务监督防线、IT系统技术防线。让员工不断自检,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