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4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心怀农业 情系万家
——访山东省平度市祝沟镇三丰农资超市总经理刘克南
本报记者 张高科

  1980年,刘克南进入祝沟镇供销社,这一干就是23年。随着供销社的改制,刘克南离开了供销社。1995年,他开了一家农资店,开始经营化肥。

  刘克南的农资店是典型的“夫妻店”,妻子守门市,他跑市场,几年下来,他的农资店生意一直红红火火。刘克南说,自己的农资店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好是因为他坚守了以下四点:一是货真价实。农民赚钱不容易,一年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庄稼上,如果化肥质量出现问题,伤害了父老乡亲的感情,下一年他肯定不会再选择你的化肥;二是多接触农业农事。只有和农民滚打在一起,了解他们的所需,能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农民才会信任你;三是要懂农业知识。只有自己掌握更多的农业知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四是要讲诚信。虽然化肥市场变化万千,但不能为追求利润而失信。

  刘克南在化肥经营中不仅仅坚守了这些,他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和记者的聊天过程中,正好有一位村民来他的店里购买化肥,他仔细询问了要在什么作物上施用,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给这位村民讲解了如何施用。记者问他:“是否每一位来购买化肥的村民您都要给他们讲解施肥的知识呢?” 

  刘克南笑着说:“我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只要我在场,我都会用5分钟的时间给农民去讲解。其实,农民需要这些,我能够帮助农民种植好庄稼,农民很知足、很高兴,我也很乐意。”

  在供销社时,刘克南就自学一些农业知识,并在和农民的交往过程中指导农民科学耕种。现在他开了自己的农资店,这些农业知识也就派上了用场。他说,农民对施肥知识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减少,由于农产品价格的偏低也影响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不舍得投入,产出也没有保证,如此循环,农民的生活水平很难提高,只有让农民丰收了,手里有了钱,他的农资店才能继续发展。

  从他的言谈中记者了解到,其实刘克南经营化肥不只是为了赚钱,他是想把自己的农业知识更好地传授给每一位从他那买化肥的人,认真为每一位农民进行农化服务。

  去年4月初,60多岁的村民万洪才从他那里买了30袋“双宝”果树专用肥,在果树挂果后,万洪才找到他问道:“今年用了你推荐的肥料。果树长势很好,但果实个头不大,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是吗?咱们一起去地里看看吧。”说完,他立即穿好衣服,开着车和老万一起去了苹果园。

  走进老万的苹果园,看着硕果累累的枝头,他当时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万洪才的果树用了他的肥料后,果树生长健壮,枝条稠密,叶绿繁茂,果实也很饱满。担心的是不及时疏果,虽然产量能上去,苹果的个头不大也卖不上好价钱。

  “你的果树和果实长势都不错,但要赶紧疏果才行。”刘克南向老万解释说。

  说干就干,刘克南挽起袖子,帮助老万的苹果树疏果,在疏果过程中,他还不忘记给老万讲传授施肥技术。

  “你的果树今年肯定丰收,但在秋收后必须要及时给果树上肥,这样才能使果树有足够的能量,来年再为你结出更好的苹果。”

  老万点头表示认同。

  在他的帮助下,老万的5亩苹果园用了两天时间就疏果完毕。

  等到10月丰收的季节,看着苹果树上挂满了一个个大红苹果,老万开心地笑了,刘克南也笑了,还没来得及去摘一个品尝,他的心里已经甜滋滋了。

  刘克南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对农民、对农业有着一颗赤诚之心,以服务农民为己任,在他的农资经营道路上,始终和农民滚打在一起,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快乐地生活着!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