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4月13日,在福建建瓯市东峰镇坤口村村民雷龙斌的菜地上,挂满枝头的尖椒让他采得不亦乐乎。雷龙斌高兴地说:“现在我们菜农只管种菜、采菜,合作社就会统一组织竞标销售,我们根本不用愁销路。按目前行情,今年肯定又是丰收年,每亩纯收入可能达到3500元。”
雷龙斌所说的合作社是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东坤源果蔬专业合作社。近年来,这个从坤口村大棚蔬菜协会演化而来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种植、管理及独特的竞标销售、资金互助等运作方式,为东峰镇坤口、记源等4个村的村民增收立下汗马功劳。去年,合作社尖椒、黄瓜等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带动3000多个农户增收300多万元。
坤口村村民过去长期靠种水稻为业。1992年,村民侯立华从外地引种3亩尖椒,效益不错。此后,村民纷纷跟进搞蔬菜大棚种植,面积渐渐扩大。量大之后,销售难题出现。侯立华说:“当时,都是销售中介来收购,他们杀价,菜农为了把菜早早卖出也相互压价。”
2005年4月,受到村民卖冬笋方式“笋集中在一起,中介看笋议价,谁价高卖给谁”的启发,侯立华等人借鉴运用“竞标”卖菜。中介缴纳1000元保证金,每次成交后,协会收取每公斤4厘的手续费作为运作经费。
此后,每到蔬菜集中上市季节,火爆的竞标会就成了坤口的保留节目。然而,起初,菜农怀疑中介与协会串通起来压低菜价,不愿按中标价卖,从而导致流标。
2005年上半年,有一回竞标辣椒,中标价为每公斤1.24元,有菜农认为价格偏低不愿卖。最终,协会决定一半辣椒按中标价由协会组织销售,另一半由农户自行前往浙江温州、衢州等地销售,结果一趟回来,扣除成本,每公斤只卖到1.20元。
之后,协会逐渐取得菜农信任。坤口村的“竞标”菜价一般会比周边村高0.2元左右。此后,周边村也纷纷效仿。侯立华说:“竞标不仅帮助全村菜农每年增收200多万元,而且还把周边村的菜价带高,周边没成立协会的村,都以我们的中标价为参考价。”
依靠竞标,坤口蔬菜渐渐名声在外。2006年底,协会乘势注册了“坤一品”商标,走品牌化发展之路,这更拉高坤口菜价,促进村民增收。 2007年11月,在协会的基础上,坤口、记源等4个村大部分菜农组织起来成立东坤源果蔬专业合作社,现已发展社员680户。合作社实行统一化运作,包括统一种苗和农资供应、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等。
在销售上,则继续竞标。不过,有了合作社的依托,竞标有了提升——货源和质量更有保证。做了10年中介的陈道光说:“以前,即使头天晚上说好收购的数量和价格,第二天也常会变动,菜农要么多拉菜来,要么以次充好。现在合作社一体化运作,菜农谁不守信用,以次充好,那么,下次,我们就不组织收购他的菜。中介同样也不敢违规,否则,下次竞标他就没资格了。”侯立华也说,市场化的竞标卖菜培养了菜农的信用意识,更有利于品牌化发展。
( 魏剑生 黄仁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