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西省宁武县质监局与宁武县工商局近两年对种子市场的联合检查中逐步发现,往年深受农民喜爱的“包衣种子”,如今越来越失去了农民的宠爱,销售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据统计,销售量由3年前的87%下降到今年的39%,而且还呈继续下降的趋势。
据了解,“包衣种子”之所以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是“包衣种子”相对成本较高,平均每公斤比不包衣的种子要高出1元左右;其二是“包衣种子”相对发芽率会降低,因为“包衣种子”在进行“包衣”加工的过程中会与机械发生摩擦,对胚芽造成一定损伤;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包衣种子”经过农药拌种,含有剧毒,而春季正是各种鸟兽食物最为稀少的时候,下种时散落在地上的种子一旦被鸟儿及食草动物食用,会危及它们的生命健康,因此拒绝使用“包衣种子”的农民便逐年增多。
早些年,由于农田中地下害虫非常多,像蝼蛄、地老虎、土蚕、田鼠等,对于农民要确保下种后苗全苗壮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为了防治地下害虫,确保苗全苗壮,越来越多的农民在下种时都会选择农药来拌种,而“包衣种子”也应运而生,而且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经过这十几年的逐步推广,不少农民也逐步地发现,在地下害虫明显减少的情况下,许多地块已很难再见到蝼蛄,田鼠之类的害虫,与此同时,鸟儿、野兔等野生动物也明显减少,因为它们在春季食用了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包衣种子”后,便会受伤甚至死亡。而越来越多的农民也开始认识到,人类在解决根本性的温饱之后,要保护好一个碧水蓝天、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比多赚几个钱更为重要。
“包衣种子”的失宠给我们所提供的信息,不仅仅是在种子的保护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种子农药,还是农业科技,诸多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课题,都应该逐步寻找出一条农民增收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的路子来,既要让农民的收入逐年有所增加,又要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农村的山水更加美丽,这,也许就是“包衣种子”失宠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吧。( 曹申义 闫跃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