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合行是我的“家”

□ 徐清华

  我住在江苏丹阳市东部的一个乡镇。孩提时,在我们镇的老街有家信用社。一间解放前的破旧的木结构房,门前没有挂招牌,房间一隔两半:前半间做营业厅,后半间做厨房用。要不是隔壁一爿气派的供销社,人们压根儿不知道这里还有个可存钱的信用社。我也是偶尔跟着父母到供销社购买农具时听说,信用社的人待人和气,生意却十分清淡。那时,储蓄只是极少数人的福分。

  70年代末,我高中毕业后有一段时间在生产队里帮助队会计干杂活,和信用社有过几次接触。当时的信用社已从原来的老街迁址到新街,营业环境比原来有所好转。我所在的生产队还算富,但信用社存折上的钱并不多。每逢分配,我就跟着队会计把一些农户的预支款存到信用社。我一年的辛劳,也能得到一份百来元的存单,这在当时却是有钱的象征。

  1983年11月,通过推荐、考试,我正式成为信用社第一批“三不干部”。当时,信用社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量都少得可怜,办公条件艰苦。还记得,信用社与农行是在一起合并办公的,不但营业空间狭小,连晚上住宿也是4人一间;按文件规定,薪酬方面我们“三不干部”每月工资为40元。虽说生活清苦些,但我却工作得十分顺心。在亲戚和村民眼里,信用社“三不干部”好歹也算上个干部,他们一旦碰上邻里纠纷、分家立业等事,都喜欢找我们去帮忙。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生机,也给信用社注入了活力。随着农民致富门路的拓宽,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崛起,农民的腰包日渐鼓了起来。现在农民到信用社储蓄,都是上万甚至几十万。几百、几千元钱的储蓄,往往是老人的“私房钱”。我们的信用社已从过去的小作坊式经营,转变成办公现代化、设施一流化的农村合作银行,存款、贷款同步大幅增长。此外,近年来农合行进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三不干部”一词已成为历史,员工的钱袋也丰裕了。当今,农合行的工作已成为社会上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

  转眼间我参加工作已二十多年,随着工龄的增加,我对农合行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在我心目中,农合行已真正成了我的“家”。虽然这个“家”在改革的进程中,还难免会遇到阵痛、碰到困难,但我将尽心尽责,爱护这个“家”,为“家”业兴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