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赤脚医生与店中店

□ 本报记者 王凯山

  店名:河北省平山县平山镇南义阳兴合超市

  店长:阎秋京

  4月初,记者到河北省平山县平山镇南义阳村采访,在村西口的道路边上,看到一家醒目的写有供销合作社字样的小店——兴合超市,就走了进去。店面不大,但是干净整洁,在开放式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食品及日用百货。令记者感到好奇的是,在这家超市的右侧还通着一间小屋,里面墙上挂着人体穴位图,架子上摆满了各种药品。

  店主是今年58岁的阎秋京。她所在的南义阳村在当地并不大,也就900多口人。但是由于紧邻平山县城,发展迅速,村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阎新京很快发现,尽管行医二十多年,在村里积累了不错的口碑,但是来诊所看病的人却日渐稀少。仔细了解得知,村里好多人都到县城或者省城去看病了。

  阎秋京感到有些失落。正巧自家新房刚刚建成,阎秋京的丈夫贾瑞英想如果把诊所关掉,开成超市,可能能多赚些钱,但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双方争执不下,僵持了好几天。老贾找到平山县供销合作社,对方承诺提供帮助。还给他们出主意,把门市分成两部分,既开超市也开诊所。

  两口子的争执到此烟消云散。如今70平米的超市跟旁边10平米的诊所比肩而立。阎秋京一面介绍着店面设置,一边告诉记者,“因为我做过二十多年的赤脚医生,所以比较注意卫生。不仅诊所,我家的超市也要干净整洁”。

  窗明几净的店面并没有很快给自家的小店带来回报。阎秋京很快就发现了原因:“我过去一直行医,对货品如何摆放以及该上哪些品种,根本不了解。加上老伴又在外工作。所以一段时间之内,我根本不知道如何经营小店。”好在阎秋京把自己行医的经验——好学多问,照搬到小店经营过程中,她经常向来诊所看病以及来店购物的乡亲们询问需要哪些货品,并据此修改。深受村民欢迎的方便面、牛奶、火腿肠以及其他日用百货的品种逐渐丰富起来,并被摆在了醒目的位置。

  渐渐地小店的顾客越来越多,“我们的超市是村里面第一家供销合作社的超市,同时也是第一家开架售货的门店。现在每天从早上七点开门,直到晚上八点闭店,总有人来。早上是上学的孩子到店里买点零食,中午和晚上饭前都是村里的乡亲来买点菜,或者酱醋茶等。开店快两年了,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令阎秋京满意的是,平山县供销合作社及时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给他们提供了货架,并将自家门店列为万村千乡系统工程的一员,还把1000多元补助发到了自己的手中。并且由于对方能够及时配货,自家超市从未出现过断货现象。

  “我现在已经想开了,我的诊所能给周边乡亲看个头疼脑热抓个药,就满足了。我现在主要精力已经放在了这个超市,它能让我们家兴旺起来,并且是供销合作社帮助建起来的,我们就起名兴合超市。”阎秋京笑眯眯得告诉记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