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探望陆羽故地


  阳春已过,临近清明,桃花兀自娇艳,辞别西湖三月的花红柳翠,我们匆匆来到湖州。

  这里是茶圣陆羽仙逝之地。无论如何,在清明之前,一定要去奠拜缅怀茶圣。

  从湖州城出发约半个小时,已经到达妙峰山下。晴日佳好,妙峰山气象万千。踏石阶而上,沿途的茶树已经抽发嫩芽。轻撷细芽,入口咀嚼则甘淡微涩,却有水果的清香。当年茶圣独行的芒鞋就在这儿停驻,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于茶香甘淡中成就了茶文化的千年荣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同行的马守仁兄在慕羽坊前桃花树下,清箫一曲,花瓣迎风而落,远山辽阔。

  这个时节,妙峰山依然宁静,茶树于桃树底下生长,更见其美妙与情境。长眠于此的茶圣,当以清风为伴,清茶为饮。

  箫毕,马兄、大茶兄与我三人再往前行,却见层层桑田。桑椹快要成熟,桑叶却是娇嫩。妙峰山上植桑,想是为纪念桑苎翁之意。

  此一路,可见国际茶人所刻的碑石。有新加坡茶艺联谊会及新加坡无我茶会、日本国茶道里千家以及韩国的崔圭用老先生所立碑文。当年崔老先生以九十七岁的高龄,犹自奔波劳累,其为茶事业奉献终生之志向与践行,令人敬叹。

  行至山顶,可见三癸亭。亭额为赵朴初居士的墨迹,三癸亭颇有来历,据载当年亭为颜真卿建造。茶圣当年与僧人皎然及颜真卿等人结识,自是一番风雅文章,多有诗词联唱的美好传颂。那一天,逢《韵海镜源》编写完毕,茶圣以“癸丑岁冬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建,因名之曰三癸亭”。传说当年为颜真卿的墨宝题匾额,皎然赋诗,陆羽设计,故又称之为“三绝”。

  极目四望,只见云海之处,群山环抱,重重叠嶂,寂静深远。从山顶向左下行,约十分钟,可见僧皎然之塔。唐天宝十四年(755年),时值安禄山反叛,陆羽离开故乡湖北天门,之后来到湖州杼山妙喜寺,在此,他写成《茶经》。

  陆羽生前有意“葬皎然塔之侧”,可见二人缁素忘年之交的情谊。轻吟皎然“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抚古思今。墓塔刻有诸多诗文。马兄随手撷取杜鹃一枝,枯松皮一截,取绿茶芽,以越窑碗及随手所携开水浸润,敬奉塔前。

  再往下行,石阶越加开阔,已经到达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择地重建的茶圣陆羽墓地。墓碑之前,有鲜花供奉,原为大茶兄与大西洋彼岸的国际友人所供奉。马兄就地采摘一段茶枝,一杯清水,敬奉于茶圣墓前。茶圣的足迹已经远逝,在茶文化复兴的今天,他于泉下,定当含笑。

  正欲离去,马兄袋中的箫却忽然落地。他喃喃说:“我还是在此吹一曲吧。”只听得箫声委婉凄美,穿越三月的春光,幽幽缈缈。陆羽墓后,正是《茶经》的石碑刻版。“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南方之嘉木,已经传至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们沐浴茶的甘香与美好。斯至今天,我们来到茶圣的墓前,祭拜不仅仅只是一种形式,而是深深诚愿,茶文化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和美与敦厚、敬爱与仁德于中华大地之上盛开美丽之花。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