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8月,下种;来年6月~8月,移栽;次年4月,采收。小小一棵川明参,从种植到收获要经历近2年时间,而“川明”牌川明参品牌的建立却仅仅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
清明小长假,本该是休息在家的日子,四川苍溪县龙山川明参合作社里却是一番忙碌的情景,社员们正加紧采摘,纷纷把川明参送往合作社。“清明时节正是我们一年中最忙的日子!”合作社副社长黄广向记者介绍道。
注册品牌占领市场
说起这个川明参,在四川地区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种早在乾隆年间就有记载的参由于具有滋阴补肺、健脾养胃的作用,常常作为南方地区煲汤的重要食材。而苍溪县则是川明参的主产地,当地老百姓几百年来都有种植,而且产量逐年递增。当地政府正是看到了川明参这种土特产的市场前景,于是由龙山供销合作社出资,加上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于2000年1月组建了龙山川明参合作社。
黄广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已经注册了一系列品牌,其中“川明牌”及“川明参”都已注册,“之所以要注册这两个品牌,是因为这样我们可以最大范围保护我们本地的川明参,以后别的地方或者企业想要用这样的商标都不可以。”
合作社与协会联合发展
2000年组建初期,合作社仅有125个社员,如今,合作社的社员已经超过了600多个,年产川明参4000吨,实现销售额1000多万元。几年来的飞速发展,社员的不断扩充,黄广总结为三大原因:一是合作社每年都会给社员进行免费培训,2008年进行了电脑使用、种植技术、 法律法规等多次培训,受到社员的欢迎;二是合作社定期派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种植和收获的季节,合作社在机械设备上提供服务,对于种植大户、产值高的社员进行奖励;三是如今合作社与社员都进行订单农业,在产前就签订合同,并给予社员川明参保护价10元/公斤,这样社员这一年如果正常收获的话就一定不会亏本,除此以外,如果市场情况好,合作社还会顺势提高收购价,社员还能选择卖给合作社还是直接供给市场。这些周到的服务和宽松的产购条件,令当地农户不断地加入合作社。
然而,在服务方面,仅靠合作社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龙山川明参合作社的孪生兄弟“龙山川明参协会”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协会的会员多、涉及面更广,除了种植大户,还有不少经销户、加工企业都加入了协会,于是,资讯的丰富与及时,让协会在技术服务、生产销售方面更具有优势。协会为合作社提供了更多的服务,尤其在产品销售方面,协会派出300多名会员走南闯北,将川明参推销到了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销售价格由最初的7到8元/公斤,提高到了30元/公斤。协会与合作社共同实行“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商标使用、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收购价格、统一市场监管”的五统一办法,把“川明牌”川明参打造成了知名品牌。2008年,“川明”商标被评为了四川广元市知名商标。
能人与科技共创品牌
黄广告诉记者,如今的龙山川明参合作社可以说就是一个基层供销合作社,合作社目前有12名工作人员都是原龙山供销合作社的职工,合作社社长刘勇则是一位在供销合作社工作了20多年的老供销社人,黄广本人也在供销合作社工作了15年。他们在供销合作社的时候就长期从事农副产品的购销工作,懂农业、熟业务,如今在专业合作社工作更是能发挥专长。合作社还拥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3名,中级技术职称8人。协会到目前为止,通过培训已经造就了4000多名懂技术、闯市场的经营能手和农民经纪人,大大提高了生产经营者的科学技术水平。
除了“能人效应”,“科技效应”也是合作社品牌发展的基础之一,目前川明参合作社与川明参协会同四川省食品工业研究院合作,研制了川明参无公害生物脱皮系列新技术,加大川明参的深加工,已生产出了川明参精粉、 川明参酱等10多个新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欢迎。今年,合作社还与苍溪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县科协、县科技局共同研究制定《川明参无公害栽培技术标准》,为川明参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供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