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底开始,商务部、财政部在山东、河南、四川开展财政补贴家电下乡试点工作,在农村普及的彩电、冰箱、手机,当地农民购买这三类产品时可获得销售价格13%的补贴。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从2008年12月开始,家电下乡产品由彩电、冰箱、手机增加了洗衣机,地区由山东、河南、四川扩大到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西、重庆、陕西等12个省市区。家电下乡工作对启动农村家电市场,带动更新换代需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正当“家电下乡”红红火火地在全国范围推广的时候,维修服务却成为其前进的绊脚石。很多业内人士说,“现在的销售量是510多万台,将来是2000多亿销售量。电子产品会涉及到售后服务,那么广大农村维修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一旦产品坏了,怎么维修,边远山区怎么办,农民有了问题怎么办?”
国家在“三包服务”中提出,要为农民提供送货上门、安装调试、使用辅导、上门维修等服务条款,同时要求农村要设有24小时呼叫中心,随时答复用户问题;维修服务能力覆盖所投标地区所有乡镇,网点在所投标地区的县(市)覆盖率不低于90%;5日内解决用户产品出现的故障,维修中遇到交通、配件供应、维修能力等困难时,提供备用机等。然而,以上种种要求其实在眼下还很难实现。因为目前农村家电维修服务普遍存在网点数量少、经营能力弱、网点势单力薄、维修服务人员匮乏、维修服务观念陈旧等问题,虽然政府提供了低息贷款鼓励建设农村家电网点,当地工商、税务等部门也在给予支持,但是单个企业在农村建设和管理网点仍然势单力薄,完全依靠企业个体力量来完成这项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到底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
有人给出了一些办法。中国家电协会提出,由协会和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筹办一个综合性的维修平台,既能够维修家电,也能够维修数码产品等。这样对于厂家来说可以节省成本,对于农民来说,既直接又便利,不用针对不同的产品跑不同的维修站。
还有人提出借势发展整合网点。按照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规划,至2010年,初步形成以乡村零售网点为基础,以大中型批发市场和连锁配送中心为骨干,以各类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和大中型农村流通企业为主体的建设目标。全国50%以上的县市制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规划,改造和建立标准化的“农家店”,在商务部确定的试点区域,培育25万家“农家店”。2010年“农家店”力争覆盖85%以上的乡镇和65%以上的行政村,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商品经营网络。建设农村家电维修服务网点完全可以借助“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力量,把网点直接建设在“农家店”里,成为“农家店”的配套建设内容。
不论是综合维修平台,还是借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需要的就是一张遍布乡村的网络。而供销合作社系统正全力打造的“新网工程”以及各地积极组建的“农村综合服务社”就是这样一张网。实际上,已经有不少供销合作社认识到了这一点。福建省建瓯市供销合作社联合当地海峡电器、天成摩托,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建瓯市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网络”。他们投资130多万元建立了86个维修服务网点,配备了维修流动服务车,开辟了维修服务指南、商品养护知识、政策宣传等专栏,为“家电下乡”的售后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自己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供销合作社如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将自己的网络与“家电下乡”对接,充分利用好国家给予“家电下乡”的各种优惠政策,把“新网工程”和各种农村综合服务社发展推向新的高度,将是一个突破“家电下乡”瓶颈的绝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