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强制休假:与休息无关

□ 黄橙 叶虎 彭余国

  为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和员工道德风险,江西省大余县农村信用社结合深入开展的案件专项治理工作,从2006年开始,在全辖范围内率先全面推行员工强制休假制度的有益尝试, 取得了明显成效。

  试验成效:一、“休”掉了员工惰性。现代管理学认为,当个体长期从事单纯而重复的劳动后会产生厌倦和惰性,进而淡化创造性和敏锐性。强制休假恰似一夜春风,于广大员工的心灵深处激起涟漪,既有新岗位的新鲜感又兼具临时换岗和顶岗的紧张与压力,在这种压力的助推之下,人的潜能由此激活。从一定程度上讲,强制休假的演进成功“休”掉了员工的疲钝倾向与惰性思维。

  二、遏制了操作风险。强制休假的优越性之一就在于强制休假人员本身工作的好坏、业绩的优劣由另一个顶岗人员加以梳理和评定,从而形成了一种相对超脱、相互制衡的监督机制。特别是对于会计主管、信贷等重要岗位的运用,可以及时发现、揭示和预防风险,从而大大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进而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优化了人力资源。由于强制休假人员并非纯粹的休息而需在另一岗位顶岗作业,这就要求其必须熟悉两项或多项业务操作技能方能胜任,因而促动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和管理水平,成为“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为实现一人多岗的人员配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平台。

  四、升华了员工风貌。强制休假制度的推行从思想上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全面调动起来,员工风貌焕然一新,呈现出“三多三少”的良好格局:得过且过的少了,奋发进取的多了;琢磨人的少了,琢磨事的多了;违规违纪的少了,遵章守规的多了。

  经验感悟:一、强制休假要与纯净员工思想动态相结合。事实上,一些员工由于长期从事某种工作,安于现状,囿于固有模式,对新鲜事物存在畏惧心理,强制休假正是从这一症结入手,全面激活员工的求知欲和挑战心。因此,要切实做好员工的动员和解释工作,使其充分认识到强制休假并不是对员工的一种惩罚,而是基于满足个体自身全面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从而增强践行强制休假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二、强制休假要与深化员工业务培训相结合。强制休假的薄弱点在于换岗与顶岗人员调换岗位后,面临新领域、新知识所形成的渐进的适应与融合的过渡期,在这个区间极易造成管理和制度上的纰漏。因此,要着力加大对员工的差别化、系统化和全面化培训,使每个员工均成为一技多能的“多面手”,以此推进强制休假的可依、可用。

  三、强制休假要与加强案件专项治理相结合。强制休假是防范操作风险、加强案件专项治理的重要举措。为此,在强制休假的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案件专项治理的高压态势,在动态中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构筑强有力的长效机制,使强制休假成为一项制度性流程而长期保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